《不要把“礼”这把文化钥匙弄丢了——〈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提示”增补》推荐
季春花名师工作室 第二组 曹振东
推荐论文:
孔宪锋 《不要把“礼”这把文化钥匙弄丢了——〈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提示”增补》
(本文刊于《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7期,第37—39页)
推荐理由:
《左传》中左丘明尤为推崇的“礼”概念。《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的关键篇目,自当应充分体现和表达“礼”概念,统编教材的“学习提示”中也把这一概念推了出来,但是一些权威教学资料却对之避而不谈。孔宪锋针对这一问题,从“礼”的高度对《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全新的解读,得出下列观点——礼与利往往一体两面,“尊礼而逐利”,礼表利里。孔宪锋老师博闻广记,古文功底深厚,严谨求实,表现出很深的造诣!在今天一味追求花架子、务虚不务实的课题、论文写作中,极为罕见!
附:论文原文
《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7期,第37—39页
不要把“礼”这把文化钥匙弄丢了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提示”增补
孔宪锋
(三亚市第一中学孔宪锋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室,三亚572000)
摘 要:礼是《左传》推崇的重要概念。统编教材《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提示”中把这一概念推了出来,但是一些权威教学资料却对之避而不谈。礼与利往往一体两面,“尊礼而逐利”,礼表利里,需要细细品味。
关键词:礼;尊礼;逐利
一
对于《烛之武退秦师》,旧教材一般主张把烛之武身上体现的人物精神和他的说理技巧作为教学重点。统编教材每一单元前都有单元教学内容总要求,每一课后面还有“学习提示”,这些都是施教者进行具体教学的依据。
统编教材虽然依旧把烛之武身上体现的人物精神和人物的说理技巧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但课文后的“学习提示”的第三段也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
史书以记事为本,在历史叙述中也常透露出一些思想、观念。《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思考这类问题,对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相较于以前,在教学内容上有深化的趋势。“学习提示”很明显把《左传》重“礼”的特点提了出来,意在引导学生对“礼”这一重要概念作进一步思考,“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参考资料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这一概念并未涉及。
对于教师来说,编写教材的专家主编的教学参考资料比较权威。我们来看看由温儒敏、王本华担任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编写者提供了两种设计方案供老师参考,但是两种设计对“礼”均未提及。
第 22页“学习活动一”的疑点探析里仅有:“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成功,除了辞令巧妙之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在参考答案里,编写者突出了一个“利”字,而未涉及“礼”。第41页“学习活动三”的难点讨论与交流环节,编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秦穆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吗?你如何看待他的退兵?编写者在参考答案里,依旧只提到一个“利”字。
编写者将重要概念“礼”在“学习提示”里推出来,而在自己提供的重要的参考资料里却又只字不提这一重要概念,这难免让施教老师感到困惑。
“礼”是《左传》涉及的重要概念,也是阅读《左传》许多篇目的一把文化“钥匙”。笔者尝试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基础,并作适当拓展,去窥探《左传》之“礼”的文化秘密:礼和利往往紧密相连,礼表利里——“尊礼而逐利”。
二
礼最初应是指人们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进行祭祀活动,以获取神的福佑。后来礼的内容有了广泛的延伸,各种典章制度、规范准则、仪节习俗都被纳入其中。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认为,春秋时期传统的礼不断被更新扬弃,人们对礼的重视和娴熟,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254年的历史,大小战争有492次。和战国时期的战争相比,春秋时期的战争似乎没有血腥味,保持着礼义的道德仁爱内涵,战争发动者一般能敬德重仁。但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在尊礼背后也往往关乎重大国家利益,甚至可能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烛之武退秦师》,来观察《左传》一书中的礼与利。
1.尊礼崇义:《左传》的价值追求。
首先谈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礼的态度。
(1)诸侯重礼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护。
文章起于郑国“无礼”于晋。郑文公对晋文公重耳“无礼”这件事是这样的: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 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接待他们,郑国大夫叔詹劝告郑文公说:“晋公子贤明,是上天的安排,没有人能比得上他。重耳有三大优势。男女同姓生的孩子(近亲结婚),生命力大多不旺盛,但是重耳却生龙活虎。他逃难之时,晋国一直处于混乱中,似乎是上天专门等待重耳归来平定。他的随从都是栋梁之材,又与我们同为姬姓。对待路过我国而又被上天眷顾的晋国子弟重耳,应当以礼相待。”
郑文公认为: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太多了,怎么可能都按礼仪去接待呢?叔詹却认为:若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掉他,免得成为后患。郑文公对叔詹的劝告不予理睬。没想到重耳登基以后,就以这件事和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楚国为借口,联合秦国来攻打郑国。
春秋时期,一些国家由于无礼会遭到他国攻击,这是当时战争的一种。不单是晋国联合秦国以郑无礼为借口围郑,再如“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还有“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齐和楚都是以无礼为借口,伐或灭了他国。
(2)臣民对角色尊卑有清醒认知,能恪守礼。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对秦君自始至终以礼相待。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陈述时把秦穆公放在晋文公的前面。文章的开头为“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夜缒而出”,拜见秦穆公后却说“秦、晋围郑”,把秦王放在晋文公之前以示尊重。这当然是外交的需要。其实,按照爵位(公、侯、伯、子、男),晋侯本来就在秦伯之上。
其次,烛之武对秦穆公以礼相待,还表现在他和秦穆公说话的语气上。凡是站在秦国立场的话语,烛之武就用陈述句,语气谦逊而柔缓,便于对方接受,表现出谦卑尊重。涉及晋国的话语,烛之武有时用了反问句,语气强烈,意在引起秦伯的警觉。
第三,烛之武对秦穆公的礼仪还表现在用词上。烛之武和秦穆公的对话不长,却连用了8个“君”字,表现了烛之武对秦穆公的虔敬。还有一系列语气词的使用,在虔敬中对利害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生动刻画了一位有礼有节的使臣形象。
礼之核心是秩序,秦穆公贵为诸侯,而烛之武只是弱国一臣子,烛之武处处以礼待穆公,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秩序。
(3)以礼权衡他人之惠之德。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晋侯最 对关后反对子犯攻打盟友秦国的建议,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相比晋国其他国君,公子重耳向有令名。比如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兑现了当年逃亡时对楚成王的诺言。晋文公做国君,秦国贡献巨大。秦穆公不仅帮助重耳夺取了政权,还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重耳念穆公助己复国之恩,以礼对待单方面毁约的秦国,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克制的大度。晋文公守礼,是春秋诸侯具有气度的表现,也是春秋战争少了一种杀气、戾气的重要原因。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是大国赢得尊重的利器,是感恩报恩的手段,是小国赢得外交的好方法。而尊礼崇义也正是《左传》的价值追求。
2.当礼遇到利,诸侯往往趋利,甚至唯利是图。
下面来谈谈隐藏在礼背后,或与礼交织在一起的利。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并系联《左传》其他内容,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围郑而不战:欲谋大利。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函陵和氾南,距离郑国都很近,晋、秦两大强国如果真的发动进攻,郑国庶几灭矣。但是,两国却没有立即进攻。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不动兵卒就能使郑国投降,从而获得好处,这正是秦、晋所希望的结果。
(2)“秦伯说”,已得利。
烛之武说秦王,结果是“秦伯说,与郑人盟”。我们可展开想象,秦、晋围郑,晋初无所得,而秦国没有动用武力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其一,“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国使者如果到东方去出使,可以在郑国停留,得到补给;其二,“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实际上,就是秦人可以参与郑国的管理,尤其是军队的管理。
(3)烛之武退秦师,其核心是用利说话。
纵然烛之武有三寸不烂之舌,有高超的外交辞令,有最强大脑;但如果没有利益输出,秦穆公是很难撤军的。
(4)晋侯去郑:将收红利。
《烛之武退秦师》以晋军“去之”结尾。实际上,晋军没有完全撤去,而是留了一半继续围攻郑国。晋国利用武力威慑,硬是要向郑国塞一个自己的代理人,以控制郑国,从而让郑国成为亲近晋国的附属。这个代理人是谁呢?就是受制于晋的郑文公的儿子子兰。烛之武退秦师后,在晋国的逼迫下,郑文公答应公子子兰回国当了太子。两年后,郑文公卒。公子子兰当上国君,这就是郑穆公。至此,晋国完成了对郑国的控制。所以,晋国与秦国相比,可以说收获了最大的红利。
3.在尊礼崇义的背后,还有很多逐利的故事。
我们来看吴爱琴博士《以郑国为例谈春秋礼的特点》一文对郑国强盛时期尊礼背后的逐利行为所作的陈述:
郑庄公继位后,凭借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强起,以卿士之职带领王朝军队到处杀伐,名义上是为了维护周王之尊严,实际上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如隐公九年,郑庄公因“宋公不王”而出兵伐宋。杨伯峻先生评价说:“郑伯以宋之不王而讨宋者,亦犹齐桓伐楚,责其包茅不入,皆借辞而已。”
郑国衰弱时更尊礼。郑国介于几个大国之间,时常受到欺凌。既然武力对抗不了大国,郑国就常以礼与之周旋。宣公十二年,郑襄公依礼“肉袒牵羊以逆”楚王,楚退兵与郑盟,郑国保全了国家利益。襄公九年,晋率诸侯攻郑,郑公子��巧妙地以郑国唯礼是从指责晋国发动战争要挟郑国。晋国也不敢顶违礼之名,只得与郑结盟。
说到底,郑国尊礼的背后就是维护国家利益。这也算是《左传》对待礼利关系较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