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解读〈故都的秋〉的一个新视角》论文推荐 2025-09-2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共情:解读〈故都的秋〉的一个新视角》论文推荐理由

王晓燕

1. 视角创新性突出:突破传统从“景与情”“地域文化”解读《故都的秋》的框架,以“共情”为核心切入点,将文本分析从作者的“个人抒情”延伸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故都秋景”的情感联结,为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全新维度,避免了分析的同质化。

2. 文本细读与理论结合紧密:论文并没有空泛谈“共情”理论,而是紧扣文中“破壁腰中牵牛花”“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等具体意象,剖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搭建情感桥梁,又如何让不同时代读者透过文字感知秋的“清、静、悲凉”,实现理论与文本的深度融合,论证扎实。

3. 兼具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既挖掘出《故都的秋》中“共情”背后的人文温度——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对生命的体悟,又延伸至经典文学的当代传播价值,说明“共情视角”能帮助读者更易走进文本深层情感,为当下经典阅读教学与文学鉴赏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共情:解读《故都的秋》的一个新视角

韩再彬吴欣歆

【摘要】“悲凉”与“歌颂”是《故都的秋》常见的两种解读主题。在“悲凉”与“歌颂”之外,文中还有郁达夫与万事万物“共情”产生的深切体悟,主要表现为与自然共情、与生命历程共情以及与人类共情三个方面。作为读解《故都的秋》的一个视角,“共情”能使读者获得对故都的秋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深刻理解《故都的秋》所蕴含的情感与意蕴。 

【关键词】共情 悲凉 歌颂 郁达夫《故都的秋》

细读《故都的秋》,我们会发现,郁达夫对秋并非只有单纯的热爱,在“悲凉”与“歌颂” 之外,还有他与万事万物“共情”所产生的深切体悟。“共情”是指个体知觉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做出适当行为反应的能力或倾向。[1]在阅读中,它可以理解为感受和识别他人的情感状态,形成与他人相同的情感体验或采纳他人的认知观点。《故都的秋》选择了能够触达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写作内容,提供了共情资源,为读者铺设了共情的通道。在《故都的秋》中, 郁达夫不仅有对北国之秋存在的真实图景的深切共情,也有对生命历程的痛彻感悟,更有与人类万物平等和谐的情感体悟。 

一、与自然共情

在秋的视界里,与自然共情,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苍然与落寞,到苏轼《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达观,秋与作者皆在共情中往来相生。郁达夫对北国之秋自然之景的书写,为作者对秋的理解和感悟提供了铺垫。 

1.北国小院,共秋意之色

初读文本,便能体会到郁达夫对北平之秋的偏爱,他“不远千里”“赶上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开门见山的真切表达,为“领略秋的过程”给足了理由。将北国之秋与南方之秋做对比,我们会发现,南方的秋或许过于清淡了,“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北方只需在自家院子里随意一坐, 秋的浓郁就能传达给生命最直切的感受。人来人往的街巷、苦涩浓香的茶,北国的秋似乎让人忘记了秋意本身的时间感与宿命感。身在北国的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看见“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即使在一方小院里,也有秋味不断发酵,或许只有在北国这样彻彻底底的秋意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韵味,才能与自然的秋意共情。

2.槐影蝉鸣,共秋意之声

北国的槐树,也是能够使人想起秋意的点缀与浓郁。槐树撒满落蕊,铺落满地,槐树折射的光影与“漏下来的日光”交相辉映,“脚踏上去” 能感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一丝一丝”的光影,那“铺得满地”的落蕊,在这里, 人们似乎忘记了秋的落寞与悲凉,甘愿沉醉在一场盛放而又肆意的秋里。“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并没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2]郁达夫将秋蝉视为“北国的特产”,秋蝉随处可见的“嘶叫”与“啼唱”似乎奏响了秋意,它不同于冬天残忍的屠杀,而是渺小生命极力展示残存生命力的舞台,一首渴望在秋天、也只有在这个最后的季节留下生命痕迹的辉煌之歌。尽管盛歌之后,渺小的生命会走向消逝,但郁达夫还是忠于秋天筛选淘汰的机制,心存敬畏地给予这些挣扎的生命以共情的赞歌。在郁达夫的笔下,秋天的肃杀与悲歌的落寞被人类与自然的共情消解了,留存的是盛放的秋,丰收的秋。 秋的丰收,是枣子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 灶房门口”处处生长得茂盛,也是“枣子、柿子、葡萄”成熟的“清秋的佳日”,更是“Golden Days”的语言跳跃与抒情赞叹。郁达夫极尽语言之力来盛赞北国的秋,不仅寄托了他对浓厚秋意的深情,更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共情的深切感悟。

3.满开满醉,共秋意之味

秋日图景的描写洋洋洒洒,所抒之情、所发之感都如此随性饱满且细腻深刻。通过秋日图景的描写,眼前的实景渐渐饱满,情感也自然而然, 地舒展开来。作者之所以留恋北国之秋,留恋的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极致之美与饱满之感,那种不同于南方“半开、半醉”状态的“满开满醉”。 秋的极致之美和生命的饱满与盛放,就呈现在这“饱”“透”“足”的秋景中,细节描写真真切切地传达了作者纵情秋色、陶醉其中的状态。“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对郁达夫而言,由文字所铺展的生命情感往往是毫不掩饰的赤诚与热烈,不论是折寿换秋的代价,还是南北之秋的对比--“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都以开放的姿态展示了郁达夫赤子般的共情和怀抱。这种浓厚的、富有生命情感重量的抒情,恰好与北方故都那“十分的秋意”相匹配,也使文本语言、抒情、景物交织在一起,并揭开了人与自然共情的隐秘内面。 

二、与生命历程共情

在与自然共情之外,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消逝表现出感伤,这感伤中交织着作者与生命历程共情的思索。秋本身所具有的盛衰枯荣, 会让身处北国的人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变迁、 无常与消逝,但作者在看清生命本然面目的无常与消逝之后,并未沉溺于此,而是将他对生命的深切体悟、对生命历程的感悟,由消逝的感伤升华为自在的洒脱。

1.秋之节律,与生命变化共鸣

在北国之秋的版图里,万物构成了生命的置换图式--北国的秋具有明显的秋之节律,且具有辨识度。不与秋一起经历生命的盛衰荣枯, 可能就看不到生命的立体质感。只有在明显的秋的流动与变化中,你才能看清万事万物本身的盛衰荣枯。作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发出“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的感叹,才会有“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论断。 

对北国之秋来说,无论是满地的落蕊,还是秋蝉衰弱的嘶叫,都是关乎秋最真实的存在。 如果生命只是一味地长风破浪,或一味地遭受苦难,个体生命便会因为持久不变的平静而默默承担着毫无反思的结果,正如萧红《生死场》 里的人物活动机制,忙着生,忙着死,生命麻木地更替着。但在《故都的秋》里,北国的秋本身的消逝、流动与变化,则不同于一般的死寂、单调、静默的生命状态,而是在自然的变迁、意外的惊喜、生命的流动与偶然的交会中, 给作者增加了对生命历程的体悟,其中的思绪只有在故都之秋的境遇中才能体味得更加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它被莫大的光辉灿烂所遮蔽,又被逼迫到冷酷的死亡边缘,但它还有缓冲的时间。这样一种既荣幸又深感虚无和悲哀的发现,让人不禁感叹人的存在之偶然、之刹那、 之脆弱。北国万物的生命意识随着秋的节律与变迁不断调整、不断寻找生命的出处,自我的生命状态又何尝不是也要经过一个复制的历程呢?正因为如此境遇,作者才在万物变迁之中有了自我生命历程的共情。

2.秋之盛衰,与生命酒脱共情

在看清了生命状态的本然面目后,作者并未沉湎在消逝感伤的氤氲中,而是转向对秋更高一级生命历程的思考。秋所处的独特位置、万物凋零的状态、肃杀的气氛,本就是最自然的状态,也是散文所要表现出来的真实。对秋来说,悲凉、肃杀不过是北国之秋最恰切的形容词,树犹如此,何况人乎?文中不论是“驯鸽”“梧桐”,还是“秋蝉”“秋雨”,不是为了留恋喜爱而装饰眼前实景,而是直面各种特征,先是使用“静”“清”“颓废” 等词语,来表达秋天的真实感受;而后又在字里行间表现出自己的喜爱,这既表现了作者一种独一无二的洒脱状态,也引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一整个飘零离别的秋天所笼罩的悲凉,到底能不能阻止一片落叶悠荡掉落时的美感所给予我们的感动?答案不言而喻。正如存在主义者们面对世界残酷的真相所做出的自由反抗,人生的虚无与自为的幸福并不矛盾,也正如《故都的秋》看似矛盾的文笔,实则表达了作者真诚的所见所感,这都源于他对秋之盛衰最深切的理解。 这种理解不是消极颓废的,更不是消逝的悲凉,而是“对人生‘存在的深沉感’的领悟”[3] 

虽然散文以“清”“静”“悲凉”开头,但作者并未沉湎于此。在作者眼中,文中遍布秋天萧瑟至极的辉煌灿烂,它的辉煌对应着自然的崇高节律,它的灿烂对应着生命历程的起伏脉动。在四季更替的轮盘里,人的生命随着自然界的生命节拍一齐律动,秋本身所具有的深沉与悲情将人从寻常的感叹之中抽离出来并转化为深切的思考,在褪去浓郁秋意的惊喜之后,作者触碰到了世界的真实图景:寒冷的秋风,凋零的树叶,消逝的光景。它不因人喜也不因人悲,原原本本地存在于秋天的境界之中。 在体会了大喜大悲之后,看见了有情之景与无情之景之后,在经历了类似于人世又出世的感悟之后,郁达夫似乎摸索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心境的道路。他继续下潜,在盛衰枯荣的世界里, 欣赏着万物的更替,沉醉于盛放与消逝的浓浓的秋意里,既回溯了它们来时的光辉灿烂,也舒缓了它们必将通往未来的沉寂。在这时空的两端,既能用真诚饱满的热情欣赏秋的天地, 也能在火热之下浸透秋的悲凉,更重要的是他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注满了对个体生命进阶式成长的感悟与共情。 

三、与人类共情

在与自然共情和与生命历程共情之外,文中更有对人类共情的书写,其中隐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万物齐一的超然心态构成了《故都的秋》与人类共情的另一个面向。

1.秋之感触,悲天悯人的情怀

“秋”本相是萧索,是消逝。万物在秋这里,即使有过灿烂,也无法抗衡自然定律,最终都要沉寂与消逝。生命的本相皆是如此,人类在凋零的预告中也窥视到了各自的命运。秋抹平时间、地域、身份的强烈在场感,让万物的生机和踪迹在秋的肆意中成为瞬息,即使平日中那些跳动的个体、不断摇曳的身影在此时终究都归于沉寂。秋的萧索与消逝,让“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能特别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在秋的无情消逝中,人类生命中那些弱小、孤寂、失意的个体, 他们又该如何面对这强烈的生命之流的变幻与消逝?或者说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秋之后的考验?而作为个体的人也会随着秋的消逝而逐渐老去,无论以往个体表现得多么强劲,在秋的预告与宣判中终究要逐渐平静,或许之后人类场景中那些个体会迎来新生,也可能会突然灭迹。这也给本就萧索的秋增加了诸多况味, 所以作者才说:“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这份深情中不仅夹杂了对人类个体境遇的同情,更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这场与人类共情的秋意里,“表现了对一切事物尤其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弱小的、卑微的、悲凉的、衰亡的事物的‘情致’都能体察、感动的‘有’动于衷的‘善感’情”[4]。 

2.秋之超越,万物齐一的心态

此外,对于故都之秋所营造的意境来说,生命中的差别、社会中的差序在这里被悬置了。 秋所呈现的消逝与盛放,不仅是物的专利,也是全人类的荣光;秋的萧索、秋的韵味不仅是全人类的,也是整个生物界共享的。对郁达夫而言,在这盛放与消逝的秋意里,秋似乎消除了人种之别、阶级之别、界限之别,也消除了人类的各种秩序与不平等。即使有过荣光与盛放,在秋的定律下也依然要随着秋的消逝而逐渐抹平时间的种差。这种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审美态度,重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命融通的审美观念,回归万物的自然感受,物物平等、 物我平等的超拔心态,使作者得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同时,在与人类共情的话语诉说中也呈现了万物齐一的超然心态。 

综上,与自然、与生命历程、与人类共情可以作为解读《故都的秋》的一个新的视角。 “共情”的视域下,我们能获得对故都之秋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也能深刻理解《故都的秋》 所蕴藏的深厚情感和意蕴。 

参考文献

[1 DECETY J,SVETLOVA M. Putting together phylogenetic and ontogenetic perspectives on empathy [J].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2, 2 (1) 

[2]孙绍振.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M]//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 10:22 8. 

[3]罗晓晖.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17:20 3. 

[4]赖瑞云,主编,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21:25 8.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