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篇”与“例文”之间,探寻语文教学的真谛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定篇”与“例文”之间,探寻语文教学的真谛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

朱丽华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很多人都会陷入同一种迷茫与焦虑: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是逐字逐句地分析字词句段,还是挖掘其背后宏大的主题思想?是将其作为语言知识的范本,还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此,最近我又再次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本书最震撼我的是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刻辨析。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的混淆。我们常常将“教材”当作“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变成了“讲完这篇课文”,而忽略了课文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王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这四种教材功能类型,这成为了我理解本书、反思教学的钥匙。

“定篇”,指的是那些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具有恒久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经典作品,如鲁迅的《呐喊》、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对于“定篇”,教学的目标不是“分析”它,而是“理解”和“欣赏”它,引导学生反复涵泳,深入体验其丰富的内涵和高超的艺术魅力,最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这让我反思,在教授《赤壁赋》时,我是否过于急于让学生分析苏轼的旷达,而忽略了带领他们沉浸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之美,感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生命哲思。

“例文”是为了学习某个特定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而选用的材料。比如,为了学习“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我们可能会选用一篇时事报道;为了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我们可能会选用一篇逻辑清晰的评论。对于“例文”,教学的重点应聚焦于那个例子所要说明的道理,即具体的语文知识。在教授一些说明文或议论文时,我常常陷入面面俱到的困境,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思想,讲得自己疲惫,学生也抓不住重点。如果能明确其“例文”属性,大胆取舍,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学习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物特征”或“掌握对比论证的运用”,一定能提升课堂效率。

“样本”和“用件”则分别指向阅读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让我们能够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从而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课程”的转变。

带着王教授的理论框架,我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发现自己过去的教学,对不同类型的课文一视同仁,采用相似的教学流程: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段落分析—主旨归纳—写法赏析。这种“万能模式”看似稳妥,实则是对文本个性的极大抹杀。王荣生教授的理论,让我学会了“因文定教”。在备课时,我首先会问自己:这篇课文在课程体系中,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应该被定位为“定篇”“例文”还是其他?这个定位,直接决定了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这种思考,让我的备课更有方向感,教学也更具针对性。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行动指南,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背后广阔而深邃的理论天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生动的教学技巧,更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这意味着,我们要站在整个语文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学环节。

未来,我计划在教学中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探索。一方面,我会系统梳理教材,尝试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功能定位的初步判断,并据此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对于“定篇”,致力于创设沉浸式的审美情境,通过诵读、比较、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对于“例文”,我将追求教学目标的精准化,设计指向明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做”中悟。

另一方面,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教学内容,不能“教无定法”,更不能“教无定物”,要努力让学生在每一节课后,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具体的语文知识,提升了什么具体的语文能力。

  • 阅读(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