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中绽放:中职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 ——读《边教书,边成长》有感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在真实中绽放:中职语文教师的成长之

——读《边教书,边成长》有感

季春花语文名师工作室  李晨媛

身为教师,我们常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化的传播者”等美誉环绕。然而,暑期阅读的《边教书,边成长》一书如一束耀眼的光芒,打破了我们对于教师身份的固有认知,使我们直面教师这一角色背后真实且多元的境况:所谓的“成长”,并非仅仅是教学经验的累积,更是一场在职业困境与学生独特性交织中,审视自我、在真实情境中挖掘教育意义的心灵之旅——“真正的成长,源于对真实教育场景的深耕与反思”。

书中揭示的教师群体困境,在我所教授的中职语文课堂中也多有体现。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相对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还往往被期望能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助力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常让我在日常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这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另一方面,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得紧密结合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复杂性。书中提到的一位老师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面对学生对抽象文学概念的困惑,她没有强行灌输,而是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出发,用他们熟悉的例子加以阐释,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这种方式不仅化解了理解障碍,更悄然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正如书中所言:“当教师愿意贴近学生的世界时,真正的教学才刚刚开始。”还有一位老师,将学生未来的职业梦想融入作文教学,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梳理自己的理想。老师不再是单纯的批改者,而是成为与学生共同展望、真诚交流的伙伴。一种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作文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字游戏,而是连接学生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这一切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其实不必拘泥于课本。它可以延伸至学生具体的学习与生活场域,在与他们世界的交融中,展现出更广阔、也更富有生命力的天地。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行”字,在中职语文教学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职业成长需求的敏锐捕捉。教学能力的提升,其价值并不在于打造完美无缺的课堂,而在于让教师能够放下“必须教会一切”的沉重包袱,从而在课堂上展现真实而专业的“师者人格”。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灌输所有知识,反而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成长节奏。教师展现出的“思考”与“探索”,不再是教学的不足,反而成了最鲜活的示范:它无声地告诉学生,学习是终身的,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更需要不断探索与提升——“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给学生所有答案,而在于和他们一起寻找方向”。

我想,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并非塑造统一的“优秀学生”模板,而是像培育一棵棵树那样,尊重每一株生命在求知的土壤中自由生长、焕发多种可能。成长,远比标准化更加重要——正如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语文教学也应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拓宽边界,实现彼此的共同成长。教师不必扮演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而更应成为一把钥匙,引导学生打开语文与专业、与职业融合的思维之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助力学生探索未来,也照亮自身发展的新可能。

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的课堂呈现,而在于以真实的教学实践在摸索中前进、在互动中成长。当教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当师生在“共同探索”中携手前行,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平等、也更具教育特色的教育生态便得以慢慢形成——那才是教师真正成长所依赖的养分。“在教育的原野上,真正能生长出来的,不是整齐划一的苗木,而是各具姿态、向着阳光努力生长的草木”——它们奋力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