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成为心灵的镜子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让语言成为心灵的镜子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先生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润泽人心。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语文教育的根,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真实的心灵。”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多年教学中的困惑。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叶老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思考。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写道:“语言不是炫技的器具,而是心灵的镜子。”这让我想起我们语文老师常常陷入的误区——在教授文言文时,总是过于拘泥于语文的工具性,带领学生死磕一些文言词句的运用,却往往忽略引导学生去领悟文本中经久弥新的思想和精神。叶老指出,语文教学若只重技巧而轻情感,就像给镜子镀上金箔,看似华丽,却照不见真实的模样。这是深有体会的,在教《亡人逸事》一文时,我通过挖掘传神的人物细节描写,例如文中有两处妻子的笑一处妻子的哭的细节描写,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悟人物的成长过程。这几处细节恰恰展示出妻子从柔弱娇惯的小女儿逐渐成长勤劳持家,吃苦耐劳,能承担家庭重担的贤妻良母,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而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作者对妻子的浓浓深情:感动、心疼,愧疚,怜惜、感激。所以,语言的技巧永远服务于情感的真实,当学生能用文字触摸心灵,所谓的“读写能力”便会水到渠成。

叶老对“生活化语文”的倡导,更让我茅塞顿开。他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说:“课本里的文章,不过是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语言。”书中记载了他鼓励学生写日记不避琐事:“晨起看到窗上的冰花,放学路上听见卖糖葫芦的吆喝,这些都是好材料。”这与当下过分强调“立意高远”的作文教学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语文课堂就是应该教会学生用心感悟身边的人和事,不急功近利,也不心浮气躁,只是心平气和的去好好感受,去观察校园的梧桐树,从春芽到秋叶;去记录树影的变化,记录自己心境的流转,那么这样的文字才会有色彩有温度,有蓬勃的生命气息。叶老的智慧正在于此:语文的生命力不在考场作文的套路里,而在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真诚的表达中。

合上书页,窗外的玉兰正落英缤纷。忽然想起叶老的话:“语文老师要做园丁,不是雕刻家。”我们不必强求每篇作文都辞藻华丽,每个句子都合乎范式,而应像园丁浇灌花木那样,让学生的语言自然生长。当他们能在文字里诚实面对自己的喜悦与困惑,能用语言温柔地理解世界,语文教育便抵达了最本质的目的——让语言成为照亮心灵的光。

这部论集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语文教育的初心,也照见了教学中的浮躁与偏差。它提醒我们:语文的课堂不止于课本与考场,更在生活的烟火里,在心灵的褶皱中。当学生学会用文字安放情绪、理解他人、拥抱世界,那些关于“听说读写”的技巧,便会成为自然的馈赠,而非刻意的强求。这或许就是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教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