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本书阅读注入灵魂 ——闫存林《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的启示与路径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为整本书阅读注入灵魂

——闫存林《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的启示与路径

吴喜喜

闫存林老师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一书,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探索教学转型的一部重要导航仪工具书。在诸多精彩章节中,其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阐释与实践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新教材实施以来,“整本书阅读”单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一直是让我非常头疼的事情,书的内容多,学时缺很少,学生不一定都感兴趣,怎样才能组织好这一单元的教学呢?闫老师的书中为这一教学难点提供了清晰而富有创见的解决方案深刻地回答了:整本书阅读,究竟为何而读?又应如何指导学生去读?

书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一、从泛泛而读为purpose而读:任务驱动重构阅读价值

传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常常陷入两大困境:一是放任自流,仅开出书单,缺乏过程指导,阅读效果无从保证;二是精讲细拆,将名著当作长篇课文来肢解,抽干了阅读的乐趣。闫存林老师开出的药方任务驱动

书中指出,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不在于读完了,而在于用上了。必须为学生设计一个目的明确、情境真实、具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这个任务不是读后简单的读后感,而是贯穿阅读始终的导航明灯

例如,阅读《红楼梦》,不再是读完并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转化为:

为大观园策划一期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学生需通读全书,为不同人物撰写颁奖词、设计奖项、陈述理由。

绘制一幅贾府社会关系网络图’”:此任务驱动学生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理解封建家族的宗法制度。

为林黛玉或贾宝玉创建一份社交媒体动态分析报告’”:学生需摘录其言行诗词,分析其性格与心理轨迹。

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每一个细节的捕捉都为了完成最终那个有成就感的项目,阅读自然有了内生的动力。

二、从单向输入多元建构:学习活动搭建阅读支架

闫存林老师强调,整本书篇幅长、难度大,绝不能将学生扔进书里就了事。教师必须成为一个高效的设计师,通过系列化的子任务和活动,为学生搭建攀登的脚手架

这意味着,整本书阅读教学应是一个结构化的学习过程。以《乡土中国》为例:

1.初读阶段:可设计术语卡制作活动,让学生梳理费孝通提出的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

2.研读阶段:可开展现实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用书中的理论分析当下的某个社会现象,完成一篇小评论。

3.总结阶段:核心任务可以是举办一场《乡土中国》读书辩论会,就差序格局在当代是式微还是强化进行辩论。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将泛读、精读、研讨、写作、表达有机融合,确保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不是在孤立地读书,而是在与文本、与同学、与社会的多维对话中,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思维的深化。

三、从感性评价理性量规:评价量表引领阅读方向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将评价贯穿于任务设计的始终。闫存林老师提出,对于整本书阅读这类复杂的学习成果,传统的一篇读后感定分数的方式极不科学。他大力推崇使用评价量表

在设计任务之初,就将评价量表提供给学生。量表会清晰地列出优秀成果的标准,例如:

核心任务: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设计一款主题游戏

评价维度:对原著情节与主题的把握度、人物性格还原的准确度、游戏创意的合理性、方案呈现的清晰度等。

等级描述:对每个维度的不同水平(如优秀、良好、合格)进行具体描述。

这样,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就知道我要做成什么样,评价不再是神秘的黑箱,而是学习的指挥棒助推器,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

闫存林老师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篇章,其精髓在于将宏大的阅读工程,转化为一个可管理、可操作、可评价的项目式学习历程。它让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的读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创造者。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它让我们相信,通过精妙的任务设计,每一本经典都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他们的人生发生深刻的共鸣,从而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承担起滋养生命、提升素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