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周红

寒假里我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如同经历了一场思维重构的旅程。书中提出了“逆向设计”理念,这一观念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教材—讲授—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是“以终为始”的理解建构,而非知识搬运的流水线

一、逆向设计:破解教学的碎片化困局

传统语文课堂常陷入“逐课讲解—文本分析—习题训练”的机械循环,而书中提出的大概念提炼策略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从学科本质出发建立逻辑主线。例如在新闻单元的专题教学中,将《喜看稻菽千重浪》《县委书记的榜样》《国家的儿子》等文本统整为时代的旋律——新闻的价值与魅力核心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如何理解人物的精神及其展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时代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由文体出发,深入思考文本内涵,最终深悟精神内涵。 

这种设计突破单篇精读的局限,使课堂从“教课文”转向“教思维”。

二、理解维度:重构学习评价的标尺

“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六个理解侧面,为我们评估教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如教授《荷塘月色》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设计,从而实践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立体建构

解释:标注通感修辞的语法结构(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阐明:解析“泻”“浮”等动词的审美张力与情感投射

应用:仿写“月光下的校园”片段并说明创作意图

洞察:对比朱自清与陶渊明的精神突围路径

神入以记者身份采访作者1927年的创作心境

自知反思散文阅读中的个人审美偏好局限

三、实践突围:从理论到行动的蜕变

初试逆向设计时,我们通常会遭遇两大挑战:大概念提炼模糊、评估工具设计低效。书中“设计迭代”理念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反复的评估、测试和改进,我们可以逐步完善教学的设计方案。例如在语文小说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解构单元导语与课后习题,提炼“叙事视角与情感表达”作为大概念,再通过“故事改写—互评量表—主题演讲”的评估链验证理解深度。这种“目标—证据—活动”的闭环设计,使课堂从“教师表演场”转变为“思维训练场”

四、教育本质:回归理解的应然追求

本书最深远的启示在于唤醒教师对教育初心的叩问: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学习者?当学生能像数学家般推理、像作家般表达时,教育便超越了知识传递,成为思维与人格的滋养。这要求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型为“学习内容的设计师”,在持续反思中精进目标制定、评估开发等专业能力

掩卷长思,这本书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论,更是一份“以理解抵达教育本质”的宣言。它让我坚信:唯有当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沃土,教育才能真正点亮生命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