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启中职语文教学新思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李晨媛
上学期,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一位学生突然向我提问:“苏东坡又爱荔枝、又爱东坡肉,他是不是吃货?” 这个问题看似偏离了教学主线,却激起我对教学的思考:如何抓住中职学生的兴趣点,借苏东坡的“吃货”形象,带领学生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去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性格、品质?在过往的讲解中,因对苏东坡生平经历和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学生难以从诗词中真切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与气魄。因此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决定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一次宝贵的教学契机。
利用寒假时间,我静下心来研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试图探寻苏东坡“吃货”表象下的深层奥秘。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苏东坡对美食的热爱,宛如一幅绚丽画卷,徐徐铺展着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我们能看到他被贬岭南时的豁达。在那个偏远之地,多数人会因仕途不顺而愁眉不展,可他却能从荔枝的清甜中寻得生活的乐趣。这份乐观与随遇而安,正是他性格中最为耀眼的光芒。这就如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就能在困境中发现美好。
再看东坡肉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的诞生。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疏浚西湖,为百姓做了实事。百姓送来猪肉表达感激,他便将猪肉精心烹制后回赠给大家。这一过程,展现出他心系百姓、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他把美食变成了传递温暖与善意的载体,让我们看到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位有担当、有情怀的官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苏东坡的“吃货”精神,本质上是他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体现。他在美食中品味人生,在挫折中坚守自我。在今后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我计划以这独特的“吃货”视角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研读苏东坡的诗词和生平事迹。通过分析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下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他性格的多面性:得意时的豪情万丈,失意时的豁达超脱;体会他品质的闪光点:爱国爱民、坚韧不拔。
这一过程也促使我不断思索如何将苏东坡身上的优秀品质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我期望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探寻教学新思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汲取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般洒脱与从容,正是绝佳的思政素材。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诗词中感受他的乐观精神。比如在讲解《赤壁赋》时,可以引入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仕途不顺、生活困窘的情况下,苏东坡为何还能如此豁达。通过深入探讨,学生们能体会到面对挫折时应有的积极态度。中职学生在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中,也会遭遇各种困难,此时苏东坡的乐观精神便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鼓励他们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不轻易被挫折打倒。
苏东坡心怀天下,无论身处何地,都心系百姓,积极为民众谋福祉。他在杭州任职时,疏浚西湖,筑造苏堤,至今仍造福后人。这种担当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应着重培养。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布置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作文,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事迹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像苏东坡关心百姓疾苦一样,在未来工作中对患者负责;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探讨如何在技术研发、设备维护中,担当起保障生产安全、推动行业进步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职业责任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
此外,苏东坡勤奋好学,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皆有卓越成就。他的这种进取精神对中职学生也极具教育意义。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苏东坡刻苦学习的故事,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训练中勤奋努力。激励学生以苏东坡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无论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还是专业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寒假阅读《苏东坡传》,让我深刻认识到经典文学作品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价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苏东坡的故事与精神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其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传授语文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