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中读出文化意味来 ——读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从文本中读出文化意味来

——读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吴喜喜

2023年秋季开始启用的中职语文新教材基础模块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一样,都是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的,而且结果往往不能如教师之意。这次利用假期阅读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犹如在文言文教学的迷雾中寻得一盏明灯。其核心观点围绕“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展开,犀利地指出当下教学弊病,为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王教授在书中直言,现今文言文教学常陷入“两多一少”困境串讲逐字逐句翻译过多,知识灌输多,而真正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独特魅力、体会古人智慧的内容太少。这不仅让课堂枯燥乏味,更背离了文言文教学传承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初衷。

中职新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对教师来说是老篇目,但其实在中职教材中已经消失很多年了,现在拿出来给中职的学生读,到底要让他们读出什么来呢?回忆我备这一课时,首先关注的还是文言字词和故事结构,也就是说,我第一在意的问题,还是学生能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授课时,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确实需要教师提供帮助,但整篇文章上下来,我发现哪怕很多字词学生暂时不太理解,但并不妨碍他们积极讨论烛之武绝妙外交辞令的兴致,甚至有不少字词是在这样的讨论中逐渐辨识清了正确的翻译的。由此我反思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那种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是不是反而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能不能尝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当学生因兴趣而进行自发的交流探讨时,教师再适时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邦交规则,应该要比直接交代写作背景更能让学生理解战争背后的文化因素。相较于一字一句,那些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文化、历史细节和独特的文学美感,是不是才跟值得学生去探索领悟呢?

那么文言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王教授书中《从文本“炼字炼句处”读出文化意味来——<烛之武退秦师>共同备课的启示》一文里所提出的,我们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一定要清晰而准确,一是激发兴趣,二是疏通字词,把握文意,三是探究语文的精妙。所以语言知识、文章章法还要不要教?当然还是需要的,因为语言知识是基础,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这是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但仅停留在字词层面远远不够,接着就是要深入挖掘文章章法,如《出师表》的行文逻辑,诸葛亮如何层层递进地表达自己的忠诚与期望,让学生学会古人谋篇布局的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都是很好的锻炼。而我们最终要寻求突破的,是让学生领悟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文言文的灵魂,像《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等级观念与礼仪文化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

王荣生教授的见解为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并积极实践,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滋养下,提升语文素养,汲取古人智慧,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 阅读(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