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言识读走向文化浸润:打开中职文言文教学之窗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读后感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周庄校区 倪传余
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开篇讲文言和白话,以为二者其实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相较于白话文的浅显易懂,文言文仿佛自带烟尘,锈迹斑斑,难以辨识。当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应该思考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究竟在读什么,二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文言文,三是我们应该怎样读文言文。这不仅是困扰学生的难题,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困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上述关于文言文教学问题的提出,同样具有普遍意义。一方面,囿于中职生的语文基础,文言文阅读宛如鸿沟难越,终究如隔岸观花,看不真切。另一方面,教师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也多有程式化,往往习惯于字词疏通、句读解读,常常陷入一片语词的密林,难以突围。
因此,阅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就好似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文言文语符、辞章中所蕴含的结构、肌理与价值,有豁然开朗之感。《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一章提出,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文的特点首先是文言,文言文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学习文言文,着力点在章法考究、炼字炼句,最核心的是文学、文化部分,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这里关于文言文“一体四面”的模型建构,既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关于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维度相吻合,又可以回答开头关于文言文“读什么、为何读、怎样读”的存在之思,可以引领学生建立对文言文的文体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具有本体论意义。
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以《桃花源记》为例,强调要确立“这一篇”文言文文本的要紧处、关键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状况,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确定同化、顺应的策略,进而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中,该课例设计了“读顺(读音、停顿)”“读懂一(文言字词、语句)”“读懂二(文言现象)”“读好一(诗、序关系)”“读好二(历史情境、叙事脉络)”“读好三(语言之美、寄托情怀、现实意义)”六步台阶,整个设计体现了由文言识读到走向文化浸润的螺旋式上升阅读进阶。
“这一篇”的教学设计对于中职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比如2023年起使用的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基础模块上册中《种树郭橐驼传》《促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公输》《师说》等阅读篇目,对刚进入高一的中职生来说,构成了一定的阅读挑战。如果教师缺乏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特质的理解,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这一篇”出发,引领学生从炼字炼句中打开文本,从语辞世界中感受文言魅力,从文言细读中品味言外之意,从文以载道中实现文化渗透。这是打开文言之窗后呈现的历史图轴、生动画卷与广袤风景,能够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学生在融情入境、情理兼容中,抵达语言的内核、历史的现场。
我们可以《劝学》一文为例进行设计。作为《荀子》开篇之作,《劝学》比喻生动,说理明白,有助于学生由流溯源,觅得学习文言文的津渡,体味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与深邃内涵,涵养勤学善思的优秀品质。教学中,可以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具体以“溯洄从之,寻觅文言津渡”为情境主题,分为“任务一:文言寻踪,遥望先秦时代”“任务二:古今辨析,探微文言肌理”“任务三:品读体味,寻味象外之意”“任务四:知人论世,重估古典价值”“任务五:拓展提升,涵养勤学品质”五个环节进行,旨在引导学生在文言寻踪、文言探微、品读体味、知人论世、拓展提升等言语实践中,理解文本内容,提高思维品质,提升审美境界,汲取优秀文化,实现由文言识读到文化浸润的阅读进阶,积淀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