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抵达诗与思的彼岸 ——读《深度教学: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有效开展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在追问中抵达诗与思的彼岸

——读《深度教学: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有效开展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徐霞客校区 沈颖

 

一、从知识灌输到思维启迪:语文课堂的哲学转向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将课堂切割为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手法总结的固定程式。教师如同手持手术刀的解牛庖丁,将文本拆解为字词句段的零件,而学生则被动接受被肢解的知识标本。《深度教学》中提出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犹如一束穿透迷雾的光,让我意识到语文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文学解剖师,而是培育思想摆渡人。  

书中产婆术的隐喻极具启发性:当我们讲授《赤壁赋》时,若直接告知学生“苏轼在泛舟中实现了精神超脱”,这不过是知识移植;但若层层追问“江水与明月在苏轼眼中仅仅是自然景物吗?”“客人的悲叹与主人的豁达是否存在共同的精神困境?”,学生便会在思辨中触摸到中国文人的宇宙观。这种从“答案给予”到“问题催生”的转变,让语文课堂从知识陈列馆转变为思想孵化场。  

在实践层面,我尝试将备课重心从教什么转向问什么。设计《祝福》教学时,摒弃常规的人物形象分析套路,转而构建问题链:“祥林嫂的三次外貌变化是否暗含命运密码?”“鲁镇人对‘阿毛故事’的态度变化揭示了怎样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问题犹如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逐渐扩展至封建礼教、人性异化等深层议题。

二、追问的艺术:构建语文课堂的思辨阶梯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的精髓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阶梯,引导学生攀登思维高峰。

《荷花淀》的课堂实践展现了问题链的魔力。从“荷花淀的景物描写为何充满诗情画意”到“战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突破在何处”,再到“孙犁‘诗化小说’创作观的当代价值”,三个层级的问题构成思维阶梯,使学生从审美感知上升到文学史认知,最终抵达文化反思的层面。这种螺旋上升的思维轨迹,正是苏格拉底对话的精髓所在。

这种螺旋化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清晰的进阶轨迹:从文本细读到文化比较,从审美判断到创造性转化。

在作文教学中,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同样显现魔力。面对“躺平与奋斗”的议论文题,我摒弃传统的范文模仿法,转而通过连环追问激活思维:“‘躺平’真的是对抗内卷的最佳方式吗?”“当你说‘奋斗’时,究竟在为什么价值奋斗?”“是否存在第三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生命姿态?”。这些问题迫使学生在矛盾中寻找平衡,在批判中建立立场。

三、教师角色的涅槃:从布道者到对话者  

实践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意味着教师必须经历痛苦的自我革新。在《雷雨》剧本研读课上,当学生质疑“周朴园对侍萍是否有真情”时,我强忍直接给出权威解读的冲动,转而抛出问题:“请找出三处体现周朴园矛盾心理的细节”“三十年前后的场景对比如何解构了‘怀念’的纯粹性?”。这种角色转换初期令人焦虑,但当看到学生通过文本证据推导出“资本异化下的人性困境”时,我深切体会到“不授之以鱼”的教学真谛。  

这种转变倒逼教师进行跨学科的知识重构,同时不断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教育伦理层面。当学生就《装在套子里的人》提出“别里科夫是否是校园霸凌受害者”时,我意识到必须尊重多元解读的合法性。通过组织“审判别里科夫”模拟辩论,学生不仅理解了沙皇专制的黑暗,更触及了群体暴力、异化人格等现代性议题。这种对话平等的课堂生态,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灵魂唤醒的艺术。

 四、思维成长轨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苏格拉底式教学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学生思维品质的跃升。在《雷雨》专题研讨中,学生自发提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否包含真情”“戏剧巧合设置是否削弱批判力度”等深刻问题,这标志着他们开始摆脱答案依赖,逐步建立独立的文本阐释体系。这种思维自主性的觉醒,正是深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种思维成长在《促织》教学中得到生动诠释。当学生从“成名儿子魂化蟋蟀“的荒诞情节出发,通过持续追问发现“魔幻现实主义背后的社会批判“时,他们实际上完成了从读者到批评者的角色转换。这种跨越不仅意味着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更标志着批判性思维的真实生长。

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在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知识的背诵者,而是塑造感悟生命的思想者。

未来的语文课堂,应是教师以问题为舟,载学生穿越文本的江河湖海;以追问为桨,助其抵达思辨的星辰彼岸。这或许正是教育最诗意的模样——在永不停歇的叩问中,照见思想的光芒。

  • 阅读(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