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单元要素,精简教学环节,提升思维能力 2020-02-29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0-02-29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聚焦单元要素,精简教学环节,提升思维能力

                ——关于五下《跳水》课堂教学网络教研活动

2月21日,学员们通过网络观看了费洁老师的《跳水》一课的课堂教学。在夏特的带领下,学员们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课。现整理如下:

紧扣语文要素,让思维看得见

——听费洁老师执教《跳水》有感

                                 澄江中心小学     顾慧丽

如何来评价一堂语文课,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管运用何种形式组织教学,也不管课堂是“沸沸扬扬”还是“波澜不惊”,表面的热闹是次要的,学生的思维在紧张地活动才是主要的。所以,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跳水》是五下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上,费老师紧扣“思维过程”,以此为目标导向,带领孩子们经历了一场思维之旅,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利用思维导图,概括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如何让学生来概括故事情节,费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别具匠心。首先,四组词语的出示,让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关键词对故事有了一个大体的把握。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用填空的形式,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用一张清晰形象的思维导图,不仅简要地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而且还表现出了故事情节的起伏与变化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看着这张思维导图来讲讲这个故事,就能讲得完整流畅了。

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越来越清晰,从一篇文章到一段话再到一张情节图,思维的过程就是感知、辨认、记忆、概括的过程。

二、根据人物表现,揣摩内心。

人物的思维过程,是通过人物外在表现出来的,而人物的表现又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要想读懂猴子、水手、孩子的思维过程,就要关注他们的表现,揣摩其内心的想法。比如猜测猴子的想法这一环节,费老师用她那调皮幽默的语言先给学生作了个示范,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们很快就进入角色,大胆猜测猴子是怎么想的,在一步步的猜测中,体会猴子就是要激怒孩子的心理。

有了这次尝试,接下来根据水手笑的语句来猜测原因就顺利多了。但值得一提的是,费老师很巧妙地把“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阶梯式显示,从而在揣摩笑的原因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水手的表现对情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人物的表现,走进人物内心,揣摩人物的想法,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了解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三、设置梯度问题,推理原因。

认识事物深刻与否,在于思维的深浅程度。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老师就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深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这堂课上费老师问题不多,但却问得精当,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第一问:是谁让孩子身处险境?孩子第一个想到的是猴子。老师就顺应学情,一起关注猴子的表现。

第二问:猴子种种表现就是要激怒孩子,它是让孩子爬上桅杆、身处险境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还有什么原因?这一问,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立刻关注到故事中水手的表现。

第三问:猴子的逗弄是孩子走上最高横木的最主要的原因,水手的表现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其实,让孩子身处险境的不是(     ),也不是(     ),而是(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思辨性,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一步步地判断、推理。在品读孩子的表现及猜测内心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孩子的思维和行为在被猴子牵着走,真正让他身处险境的是他自己。

这样的阅读理解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学生思考问题亦从表层到深层,由浅度到深度,在理解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

四、推测思维过程,比较方法。

船长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出现使整个故事情节发生了大翻转。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是这堂课的重点。费老师让学生一起来想办法如何救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谓是脑洞大开,方法也想了很多。费老师再一次采用了思维导图,把不同的方法可能出现的风险及结果一步步展示出来。通过这样一分析,一比较,学生就能知道船长的办法到底好在哪里了,也就更加佩服船长的机智与沉着、果断与勇敢。

经历这样的思维推测过程,就是要教给学生今后遇到问题,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思维的王国。我想说,真正的课堂,应该也是一个思维的王国。感谢费老师的智慧付出,给我们诠释了如何真正地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让思维可以看得见。


紧扣语文要素 落实言语实践

——听费洁老师执教《跳水》有感

                 冯喜伟

费洁老师执教了《跳水》一课,并进行了《让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地》的讲座。前面课堂教学,后面理论培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确,费老师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真正做到了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

1.要素定位精准,教学螺旋递进

每一单元前面的导语已明确告诉我们主要让学生学什么。我们要做的是,目标导向,让学习凸显语文要素,这是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地的第一步。

——引自费老师《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讲座稿

《跳水》是五下第六单元的第3课,是一篇小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费老师在课堂上有了明确的方向,从她的教学中我们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要去哪”“怎么去”。

为了紧扣“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费老师首先关注的是猴子的思维,使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关注猴子行为的句子,想象猴子放肆行为表象后的心理。通过老师同学的朗读对话,生动有趣的想象,学生对于猴子的思维很快理解了。

接下来是了解水手的思维。费老师抓的是“三笑”,紧扣这“三笑”,让学生理解水手的内心,与猴子的表现一起,都是影响孩子思维,让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

然后就是了解孩子的思维。费老师使用的是朗读句子,比较体会孩子表现的变化,读懂孩子的内心思维。

最后,是本课的难点,了解船长的思维。故事中船长的笔墨不多,但他的表现却最为精彩,他的思维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费老师用的假设代入法,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通过学习的思维来了揣摩船长的思维。

因为有了要素作导向,知道去哪,费老师把故事中的人物的思维关系分步讲解,互为依存,螺旋递进。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学习有了支架,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2.实践运用合理,学习着实有效

把语文要素细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最终让学生习得方法。这是让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地的重要一步。——摘自费老师讲座稿

为了凸显语文要素,让要素落地生根,设计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费老师根据课后习题、单元交流平台设计了多种言语实践活动。

首先费老师分阶梯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能通过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讲故事是非常的能力,费老师为此设计了一句话概括、一组词概括、一段话概括、思维导图概括这几步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在倾听、思考、表达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言语实践训练。

在了解猴子、水手、孩子、船长的思维过程中,费老师运用的言语实践活动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了解猴子的思维,费老师采用的是想象说话,模仿猴子的口吻说出放肆的话。

了解水手、孩子两个人物的思维时,费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思维含量显然要比猴子这种动物要高。

了解最重要人物船长的思维时,费老师用了较长时间的思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了解船长做出这个决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依生而定

——听费洁老师执教《跳水》有感

                             江阴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 黄仲华

王荣生教授指出: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费洁老师深谙此道,执教的《跳水》一课,就是这样依据学情确定了教学内容。

一、教“不喜”,扣准兴趣点

确定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寻趣而教”,这样才能较好地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进而投入教学过程。

对于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的起点,但单调、机械的概括往往被学生所不喜。然而费洁老师的教学,运用四招,轻轻松松、轻轻巧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一招:一句话概括。费老师指导学生用“谁在哪里跳水”这一句话,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略的概括,把准主干,直击重点。

第二招:三组词学习。第一组:更加放肆、撕咬帽子、逗他生气;第二组:勾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第三组:吓唬它、大喊大叫、边追边喊,通过朗读、理解、表演等方式,关注猴子越来越放肆的举动,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部分,为接下来较具体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第三招:一段话填空。费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一艘回航的帆船上,(  )拿(  ) 取乐,(  )逗(  ),(  )追着(  ),(   )走上最高的横木。危急时刻,(   )逼(  )跳入海中,(   )救起了(   )。填空是扶手,借助这一填空,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得更到位了。

第四招:思维图总结。有了前三招的基础,费老师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了课文主要内容的思维导图,总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填一填、画一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更符合学生的兴趣,扣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水到渠成、扎实到位,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教“不懂”,把准生长点

“生长点”是学生学习时最需要提升、发展的知识点、能力点。在《跳水》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读懂的内容是什么?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读不懂的是什么?很显然,学生需要读懂的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读不懂的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猴子的放肆,还有水手的推波助澜、孩子内心情绪的变化。教学中,费老师把准这一教学的生长点,运用三个策略解决了这一教学重点。

1.想象心理,理解主因。费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猴子行为的句子,想象猴子放肆行为表象后的心理。生动有趣的想象,活泼灵动的语言,在师生之间的一读一和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猴子的表现是推动孩子走上横木的主因。

2.紧扣“三笑”,明白外因。费老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水手表现的句子,一处“哈哈大笑”,一处“又大笑起来”,第三处“笑得更欢”,紧扣这“三笑”,让学生理解水手的表现促使孩子不顾后果地走上了横木。

3.感情朗读,读懂内因。费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描写孩子表现的几处句子,通过比较孩子表现的变化,体会孩子情绪的变化,读懂孩子情绪的变化是让孩子走上横木的内因。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老师的教学把更多地时间花在了学生已懂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毫无价值的,关注学情,着力生长点,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三、教“不好”,瞄准创生点

所谓创生,就是填补教材中的“留白”,创生点往往与学生的学习重难点紧密关联。《跳水》一课,课文对船长的表现只有寥寥几笔,但是透过这简单的文字,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却是教学的重难点。船长所面临的危急是学生陌生的,两者之间有着认知上的遥远距离,学生读不好,但这正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创生点。

费老师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这一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船长是随随便便就做出跳水的决定吗?随后引领学生推测船长的思考过程:救孩子只有两个方法,一是原路返回,二是跳入水中。原路返回,横木高、孩子怕,这样做孩子可能随时摔下,这一方法不合适。跳入水中,此刻海面风平浪静,用手枪命令,水手能随时救人,这样的方法相对安全。在思考、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之后,学生自然就能通过船长这一简单的举动,体会他简单之后的不简单,果断背后的大智慧。这样的教学,瞄准创生点补白教学内容,为启迪学生思维构建了有意义的学场。

我们总说,每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产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从学情出发,扣准兴趣点,把准生长点,瞄准创生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课堂就会活泼泼地展现出成长的葱茏。


图示:让学生思维奔向光明

        ——观费洁老师的《跳水》有感

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刘敏瑜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常常出现“找不着北”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1. 内容距离实际生活遥远,不知何物;2.问题综合性强,不知从何说起;3.信息较繁杂,不知从何想起。这些困难都会让学生原地打转,不知就里。课堂上,费洁老师巧妙地运用思维图示,搭建支架,提供阶梯,清除障碍,实现阅读目标。

一、图示,让词语理解一目了然

《跳水》故事发生在船上,“横木”“桅杆”“船舱”不是孩子们生活常见的事物,若用字典上的解释,也不过是脱离实际的标签,学生理解还是限于字面。课堂上,费老师呈现了一张帆船图,清清楚楚地标明“横木”“桅杆”“船舱”所在,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事物分别位于船的哪些地方,直观明了,也为接下来小说中最为惊险的环节——孩子走上横木做好了铺垫。

二、图示,让故事脉络一览无余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读小说,提炼人物,抓住主要事件,就能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但是要把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讲清楚,是不太容易的。

费洁老师首先板书了小说中一系列的人物,然后巧妙地用箭头和关键词标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一张简洁明了的示意图便清清楚楚地呈现了小说讲述的整个儿故事。

三、图示,让人物思维一点犀通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水的那一刻,语言非常简洁,但文字背后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千钧一发之际作出命令的船长内心究竟有过哪些电光火石的念头?这是非常有挑战的训练,也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具体实施。怎样帮助学生深入船长内心,揣摩他刹那间的种种考虑?

小说中这个短暂的刹那被放大、被暂停,学生需要关照到故事的前因、甚至散落在故事中的点点滴滴,以他们的直接水平难以探究这一复杂的问题。费洁老师用图示的方法,梳理了两种可行性最大的方法,从文字中提取因素,得出可能的结果。如同侦探循着蛛丝马迹一般,分析、推断、揭晓,由此感悟到船长的品质,水到渠成,豁然开朗。

思维图示直观、形象,能引导学生整理零碎的认知,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快速地纵览全局,于是,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学习更愉快。


要素引领“真”  组块教学“实”

——听费洁《跳水》教学有感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徐萍

一、要素引领,层层深入。

语文要素,是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的分解细化,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必须成为教学行为的着力点。

在《跳水》的课堂上,费老师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引领学生开展了层递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对于“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要素,以词串教学为基点,在读读说说的过程中,学生对猴子、孩子的表现有了初步感知,而后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进行概括。教师适时辅之以图文并茂的板书,清晰地体现了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一目了然。对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要素,以揣摩简单的猴子、水手、孩子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从教师示范到学生练习,从学生尝试到教师归纳,慢慢地走了几个来回;最后再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虽然难度较大,但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教学,因为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要“到哪里去”;因为有有力的抓手,知道“怎么去”;再加上充分的预设、智慧的理答,能“带着学生开心地去”。所以,要素的领悟丰满而不单薄,练习的形式丰富而不单一,学习的过程有趣而不枯燥。

二、组块教学,环环相扣。

一般的教学内容是零散的,但可以组成相似的知识块。常规的教学思路是线性的,但可以呈现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因为,散乱地教知识,零敲碎打地教技能,老师辛苦,学生疲乏,教学低效。

听完《跳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教学太有整体感了。且不说词串教学的精当、板书设计的巧妙,用一个大问题串起了一节课,这份教学智慧就十分可贵。“孩子摇摇晃晃地走上了横木,是谁造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伺机引导学习猴子、水手、孩子的表现的段落,自然顺畅,不露痕迹。这是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的预设,也是顺应学生思维的预设。而且,每一次“聚焦表现、体会心理”时,都是呈现关键句子、红显关键词组,便于学生整体思考、对比体会。这样,比一句一句出示、一句一句品读精妙得多。比如“看猴子的表现,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越来越放肆?”再如“找到描写水手笑的语句,说说每次是怎么笑的,笑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整体感觉,有思维张力,便于学生聚焦语言文字,对比着研读、思考、回答,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心理,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作技巧。

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必须有组块教学的思维,在细致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对教学问题进行提炼,教学生读不懂的内容,练学生必须练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活泼泼的生长”。   

用“小说”的方式教小说[1]

——说说《跳水》第一课时的教学

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蔡海峰

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小说中的故事可以通过复述或讲述的方式再现,但仅对故事内容的讲述并不能把握小说讲故事的艺术。小说故事中的“讲述的人称与视角”“时间的先后与快慢”“人物的身份与关系”“情节的因果与冲突”等是小说讲故事的艺术,小说是用讲故事的艺术来展现故事的内容的。

小说是文学作品,要用“走进去”的浸润式阅读的方式打开。学生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人物的情感与感受。学生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中,去经历情节带来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这种体验与感受一定是一条优美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中,一定会有峰顶和低谷,这是小说的“陡转”处,“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在此处充分凸显。

小说是虚构的,却常常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影子。小说的阅读,是对人生经历和经验的丰富。在小说的故事里,我们不仅可以跟随作者去欣赏自然风景,见识风土人情,经历百态人生,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提升“识人处世”的智慧。

《跳水》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小说作品,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统编教材中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其小说的本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小说”的方式打开《跳水》的教学。

学习生字词,把握小说故事的要素:

小说中的生字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一艘往回航行帆船”“船舱”“桅杆”“甲板”“横木”。

2.第二类是关于故事人物的身份:“水手”“船长”“孩子”“猴子”。

3.第三类是关于故事人物的行动:“拿它取乐”“逗他生气”“撕咬帽子”“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吓唬猴子”“瞄准开枪”。

通过词串的学习,把握小说的要素。

『依据情节图,讲述小说的故事:

1.根据第三组词语的学习,出示情节图1,概括小说里的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并形成板贴(标注情节1-4):水手取乐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开枪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救上孩子。提示这就是小说中的情节。

2.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情节。提示小说中的情节之间有“因果”关系。

3.根据情节图1默读小说,说一说读到每一个情节的内心感受,并形成情节图2

4.提示小说的情节一定会给人创造一种情感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一定是有起伏的。讲述小说故事的时候,可以将这种情感体验通过相应的语气与语调进行表现,试着讲一讲。

5.如果你就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讲述这个故事?提示:⑴孩子的视角讲故事,关注内心的描写;⑵猴子的“举动”和水手的“笑声”让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上横木的最顶端。

6.揭示:猴子的“举动”和水手的“笑声”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

『要看好风景,就在小说故事的拐角处:

1.根据情节图2,发现小说的起伏在情节3处变化最大,提示这是小说情节的“拐角处”,当船长出现了,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

2.圈画表示船长行动的语句:“船长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抓住“标点符号”和“短句”朗读船长的语言。

3.根据当时的情况,从船长的言行中揣摩其思维的过程,形成思维图。

4.小说虽短,但人物不少。探讨: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发现船长是主人公,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戏份”最多的人。关注“立刻”一词,发现小说中的船长“决断”“冷静”“智慧”的形象。

5.出示:“要看好风景,就到拐角处——曹文轩”。提示读小说的故事,不仅要知道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更要到小说的拐角处去欣赏好风景。


思维是可教的

——五下《跳水》教学谈

 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季勇

    《跳水》是五下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该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思维”这个词是第一次出现在语文要素的表述中,这也就是提醒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逐渐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高年段的课文学习应该从内容层面进入到思维层面,引导学生获得具有普适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那么如何紧扣“思维”这个要素,展开《跳水》一文的教学呢?

一、讲故事,现思维之路。

为厘清文章的脉络,可以先组织学生厘清小说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形成一个简单的情节图,然后要求学生简要的讲述,这是作者的思路和读者的思路。

随后的讲述,则可以组织学生从小说中,选择一个人物,从他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可以从孩子,水手,船长甚至猴子的角度讲。这次讲述的目标则指向这些人物的思维过程,讲述就是再重现这些人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物自然更深入,也能更好地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析行为,辨思维之妙。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顺着船长的思维过程,从遇到的问题——当时的条件——适应的对策——问题的解决等环节,设身处地揣测船长的内心活动,辨析当时可能还可以怎样做,但船长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被这样做更好的方法了?从而感受船长智慧沉稳,当机立断的形象。

这样的辨析,就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教学思维的方法:那就是根据情形,冷静分析,当机立断。

三、写评论,练思维之力。

内在的思维,外化则是言行。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种思维训练。五下第二单元已经学过写读后感,大可以在小说理解以后,要求学生写对《跳水》的读后感,可以评论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评论托尔斯泰对小说情节的紧凑安排,甚至可以评说小说的语言特色。让学生自己去思,自己去辨,就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得到更多的启发。交换一个苹果,只能得到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维,就能得到两种思维。


     我们的导师夏特高度肯定了学员们学习研讨的热情,并对这次研讨活动做了总结。现摘录如下:

首先要说我们评课的方法和评课的支点。评课的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聚焦”,聚焦这堂课的某一个亮点、某一种策略来深入地谈自己的思考。刘敏瑜教导就抓住了费洁老师这一堂课的亮点,我觉得费老师的课是有亮点的,这三个图示三次出现。刘敏瑜教导就聚焦图示这种教学方式打开思路,展开了细致的深入的研究,我觉得这样的方法非常好。评课最忌泛泛而谈,一会儿谈这个,一会儿谈那个,一个都谈不深入。所以这个呢,我觉得值得我们学习。

接下来说一下评课的支点。各位骨干名师和未来的骨干名师,我们要学会评课的策略。那评课的支点是什么?就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这是唯一考量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唯一的标准。当然其他因素也有,但是次要的。

我们来看一下《跳水》这堂课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哪里。首先我们看语文要素,然后再看交流平台和园地里面的语句的运用,最重要的是看课后的练习题。综合一下,六年级的《跳水》这篇文章,他的目标有这么几个:第一练习用起因、经过、结果小标题的方式来进行概述;第二学习讲故事,把这个小说所讲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第三是更深层次地明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关要素;第四是思维的发展,在这篇文章里面遇到这个问题,遇到这个险境人物是怎么思考的,他是怎么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他的思维到底独特在哪里?第五,小说还具备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有影响的,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学习的。

前面把目标罗列了一下,在这个目标当中最重要的孩子的生长点是什么?是他们的思维的提升和发展,而且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思辨性思维的发展,这个我们要明确。在我们的小练笔当中,方惠燕老师和黄校长都提到了“思维”,很好。但“思维”的前面有两个字,就是这堂课的核心是孩子们主动思维。我们要把主动权留给学生,留给他们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整个课堂充满着燃烧着思维的火花。

聚焦单元要素,精简教学环节,提升思维能力。夏特的总结让我们醍醐灌顶,也为大家指明了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

 最后用夏特的话作为本次活动的总结:

研读课文,很幸福!

同心同行,更幸福!

                                               (冯冬梅整理)



  • 阅读(41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