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迟了开学的脚步,却没有停滞名师工作室学员们学习的热情。自夏特在工作室群里宣布研训内容以来,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扎扎实实地行动了起来。线上的交流、分享、学习一时如荼。
名师引领·导师助“读”
工作室里有六位年轻学员,导师夏特给予了更多的指导和关注,教导年轻教师要扎实基本功,不耍小聪明。
对于朗读基本功的指导练习,夏特不仅自己从不缺席每一次的批阅和指导,还给年轻教师们专配了黄仲华校长做导师。从第一次听后指导提出朗读从静心、定心、会意、描画、用气五个方面去努力到第二次指导提出着重文本解读,做到“沉静”和“沉浸”,感受文本前后情感的变化从而细化到朗读中,去演绎好。每一读有一进,每一评有一长。第三次指导夏特重申文本解读重要之余,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沉入每个词句标点,把握人物语气与心情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并针对文体特色指出了年轻学员普遍存在把叙事散文《腊八粥》读得过于沉稳的毛病,建议要入情、入境、入角色,此外,更是手把手极具示范性地分析了八儿这个可爱的小家伙的形象,谈了如何读好这个重要的角色。第四次读书,夏特又发布了一连串的语音评点,细到每一位老师的朗读,甚至是对一个语气词的把握。在名师狠、准、实的引领下,年轻学员们在努力改进着。
山观实验小学的黄仲华校长是年轻学员朗读基本功的专职导师和可亲的大学姐。黄校长每一次点评前都亲身示范读,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次的听觉享受。对学员朗读的点评,黄校长无巨细、不厌烦、找优点、提建议,给学员们带去温情的鼓励和春风化雨式的引导。一篇入情入心的《匆匆》朗读,收服了每一位学员的心,让学员们的朗读学习有了触手可得的学习范本,并真切地感受到朗读是一门美的艺术。历次的语音点评又在宁静的夜里给大家注入新鲜的养分。黄校长细品文、想画面、深会意的点评令人印象深刻。从文本解读到文章配乐到朗读表现,黄校长的充分的指导都让年轻学员受益匪浅,催生着他们不断地向上成长。
抱团成长·且读且行且思
在名师的引领和导师的助力下,六位年轻学员的朗读在一点点地进步着。向大师学,向同伴学,他们抱团成长,一路读一路思,有了不少的收获。
夏琼:朗读是基本功更是艺术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朗读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描绘出文本中的画面。首先,要把握朗读基调。在朗读前,要根据文本的体裁、内容,来把握朗读的基调,选对基调,也能更好地去选择适切的配乐。其次,要沉入心来解读文本,透过关键语句、字词甚至标点,揣摩人物行为、景色描写等其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再确定合适的语音、语调、语速来传递情感,描绘画面,让声音的诠释使人舒服,获得美感。
胡婷:朗读功夫无巧径
陆九渊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用在朗读上倒也极恰切。黄校的示范、点评、指导、鼓励,夏特的追问、追评、追导,同伴们的用心呈现让我颇有感悟。朗读,是读在目前,字正腔圆,读准确清楚;是读在胸中,了然于心,读流畅自然;是读进心里,陶然文本,读出味道。读书非一日之功,朗读的功夫也绝无巧径:多听名家读、同伴读,取长补短;多开口读、多回听自己的读书声,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多读文本,多思考揣摩。我想,久而久之,吟咏吐纳间必有珠玉。
李秋云:高声朗读和密咏恬吟
这次的朗读训练,让我听到了很多老师精彩的朗诵,收获颇多。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次的训练,让我知道了原来朗读也是有法可循的,作为语文老师,拿到一篇文本,应该沉下心来研读,多多思考,读出文本的精彩,才能把精彩带给学生,打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课堂,一个书声朗朗的校园。
何洁:朗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更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这两次的朗读训练让我反思到底该怎么读。夏特和黄校的点评指导,让我醍醐灌顶。朗读有技巧:朗读前要调整好气息,不能仅靠喉咙发声;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读轻、读重,读急、读缓。朗读要用情:朗读时要走进文本,进入情景,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更有语文味。
袁君琳:朗读功夫是点滴溪流的汇聚
课文的朗读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一篇课文已经翻来覆去读了不知多少遍,每一遍都有独特的新感受。第一次读文,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抑扬顿挫,但是随着夏特和黄校长指点,对课文再次细细品味,让我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文字里蕴含的感情。也感谢同伴之间的取长补短,让我更深的去体味朗读的细节,去琢磨气息的运用,感情的调以及语调的起伏。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现在的点滴细流,我想终会汇集浩瀚大海!
赵静娜:批注、模仿、不断练习才是真朗读
最近练读的两篇散文《匆匆》和《腊八粥》都是名家名篇,朗读前,我对文中情感的变化理解不够透彻,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不到位,导致朗读时只能浮于表面。初听好像挺有感情的,仔细听来却无情绪起伏变化,语速节奏的快慢把握也不准,无法淋漓尽致地展现画面感。这让我深感朗读功力的浅薄,也懂得了:朗读前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仔细揣摩文本,作好批注,不断模仿学习,不断练习。相信如果我能坚持做到以上这几点,我的朗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往后的学习之路,我们仍需在“勤”上下功夫,抓住这一源头活水,多读多听多思,共待朗读功夫精进的水到渠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