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析 精准施策 有效提升
——三上期末试卷命题研究及质量提升策略
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冯喜伟
不管是省测、市质量抽测,还是平时的单元检测、每学期的期末检测,目的是检测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如何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能力,以达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目前采用的办法是试卷检测,故试卷命题极为重要。
用试卷检测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需要建构一套科学、规范的学科能力测试框架和监测体系。国内各地开展了众多语文学科能力测试框架的研究,在此我们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的基于“学习—实践—创新”语文学科能力监测体系。
接下来,我将以“学习—实践—创新”语文学科能力监测体系为理论依据,从三上期末试卷命题研究、我校部分题型能力表现及对应原因以及提高学科能力、提升学科质量的改进策略三方面谈一谈。
一、基于“学习—实践—创新”语文学科能力监测体系的三上期末试卷命题研究
(一)指标体系
1.基于“学习—实践—创新”的语文学科能力表现指标框架
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学科在借鉴和参照国内外母语测评项目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也将各年级学生的能力表现,纳入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创新迁移三大能力层级中进行描述和评价。
语文学科能力分为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创新迁移三个能力层级,在编码体系中,分别用A、B、C三个字母表示。
学习理解能力是最基础的层级,包括观察注意、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况和领会理解五大能力要素,编码分别是A-1、A-2、A-3、A-4和A-5。强调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总结经验、丰富积累。
实践应用能力包括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应用,编码分别是B-1、B-2、B-3和B-4。强调根据不同目的和场合,用语文文字清晰、合理地表达,利用工具书和互联网等辅助学习,在阅读和表达过程中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创新迁移能力是最高层级,包括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编码分别是C-1、C-2和C-3。强调联系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解决具体问题,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独立思考与质疑探究,并批判性地评价、吸收传统及当代多元文化。
具体见下表:
语文学科能力构成要素及内容
观察注意 (A-1) |
观察文本情境,注意人物特征、事件过程或文本特点; 观察生活情境,注意交流的不同场合特点及交流对象特征。 |
记忆 (A-2) |
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中年级); 熟读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中年级) 识记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常见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记忆所学课文和所读经典名著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
信息提取 (A-3) |
提取基本要素、重要细节和关键语句,排除干扰性信息; 从话语、文本中捕捉重要的显性信息或隐性信息,做到信息提取真实、准确、完整。 |
分析概况 (A-4) |
区分各类作品,概况常见文体的基本特征; 从所积累的语言材料中分析概况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分析概况文本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和写作特点。 |
领会理解 (A-5) |
体味重要词句的含义及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理解重要语段的内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作品的内容、深层含义,体悟作品所蕴含的文学文化内涵; 理解领悟谈话对象的真实观点和意图。 |
应用交际 (B-1) |
针对讨论的焦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 根据情境,准确、清晰地讲述见闻或复述、转述; 根据对象和场合,能文明、得体地进行日常交流; 流畅地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 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语言正确、规范; 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书写规范、整洁; 格式正确,标点或称谓等使用正确。 |
解释推断 (B-2) |
借助词句积累和文学文化常识解释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分析文本或生活中的观点与材料的逻辑联系,合理推断事件现象因果关系等; 解释运用某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的原因。 |
解决问题 (B-3) |
针对具体情境,就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或方案; 根据文本信息,联系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
策略应用 (B-4) |
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合理运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和引用资源,借助注释理解文本; 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养成分类积累、做阅读笔记的习惯,丰富阅读经验。 |
发散创新 (C-1) |
在阅读材料和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想和联系; 举一反三,运用汉语言文学的规律丰富积累、拓展运用; 创造性地解释、化用,尝试扩写、改写或创作。 |
批判赏析 (C-2) |
对所积累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领悟和评价; 批判赏析课内外文本的思想内容、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 批判赏析文本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批判赏析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 |
内化完善 (C-3) |
理解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他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技巧,及时总结表达策略的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
2.语文学科内容主题构成
语文学科将庞杂的内容主题概括为积累、阅读和表达三个核心方面。
积累包括优秀诗文、经典名著和名言警句三部分;
阅读划分为文言文、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三种文本类型;
表达包括任务型表达和个性化写作两种表达任务。
一级主题 |
二级主题 |
积累 |
优秀诗文 |
经典名著 |
|
名言警句 |
|
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实用类阅读 |
|
文学类阅读 |
|
表达 |
任务型表达 |
个性化写作 |
(二)三下期末试卷对应学科能力检测体系分析
1.试题对应能力指标举例
(1)积累
例题:“天门中断楚江开, ① 。”“ ② ,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 ,潭面无风镜未磨。”“远上寒山石径斜, ④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 ⑤ 之情。(5分)
|
编码及说明 |
参考答案及评标 |
核心内容主题 文化底蕴 优秀诗文 |
A-2熟读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A-4分析概况文本的思想情感 A-5体味重要语句含义,理解重要语段的内容 |
【示例】①碧水东流至此回;②欲把西湖比子;③湖光秋月两相和;④白云生处有人家;⑤对大自然的喜爱。 【评标】 A-2 正确写出①②③④,4分;A-4、A-5准确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1分。 |
(2)阅读
例题:短文描写了 ① 、 ② 、 ③ 和 ④ 等景物,表现了春天的小兴安岭 ⑤ 的特点。(6分)
|
编码及说明 |
参考答案及评标 |
核心内容主题 阅读方法 文学类 |
A-3提取基本要素、重要细节和关键语句,排除干扰性信息 A-4分析概况文本的主要内容 A-5理解作品的内容、深层含义 |
【示例】①新枝;②嫩叶;③溪水;④小鹿;⑤生机勃勃。 【评标】 A-3 正确写出①②③④,4分;A-4、A-5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深层含义,概况主要内容,2分。 |
(3)表达
例题:“一天,一头狮子走进图书馆,穿过柜台,来到阅读区……”接下来,狮子会遇到谁?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请你大胆推测,展开想象,以此为开头,续编故事。(25分)
|
编码及说明 |
参考答案及评标 |
核心内容主题 表达策略 个性化 |
A-1观察生活情境 B-1(1)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 B-1(2)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正确、规范; B-1(3)格式正确,标点或称谓等使用正确。 C-1创造性地解释、化用,尝试扩写、改写或创作 C-2对所积累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领悟和评价 |
A-1,2分 B-1(1),6分 B-1(2),5分 B-1(3),3分 C-1,3分 C-2,6分 |
以三道例题为例,对应“学习—实践—创新”语文学科能力监测体系,每一道命题都能准确地看到其检测的学生语文学科能力。
2.试卷结构及分值分布
板块名称 |
题目类型 |
分值 |
积累 (共36分) |
优秀诗文(2、3、4、10) |
22 |
经典名著(9、22、23、24) |
9 |
|
名言警句(1、7) |
5 |
|
阅读 (共34分) |
文言文阅读(5) |
2 |
实用类阅读(6、12) |
5 |
|
文学类阅读(8、13-17、19-21) |
27 |
|
表达 (共30分) |
任务型表达(11、18) |
5 |
个性化写作(25) |
25 |
从试卷结构及分值分布表看出:
三上试卷命题积累、阅读和表达所占的比重比较均匀。
积累部分所占比重比较大,尤其对优秀诗文(包括字词)的积累比重较高。
文学类阅读为阅读的主要题型,文言文阅读和实用类阅读较少。
表达部分除了个性化写作,还有任务型表达题,非常不错。
3.试卷命题对应能力表现分布
内容领域 |
评价维度 |
学习理解能力A |
实践应用能力B |
创新迁移能力C |
|||||||||
A-1 |
A-2 |
A-3 |
A-4 |
A-5 |
B-1 |
B-2 |
B-3 |
B-4 |
C-1 |
C-2 |
C-3 |
||
积累 |
优秀诗文 |
|
√ |
|
√ |
√ |
|
√ |
|
|
|
|
|
经典名著 |
|
√ |
√ |
|
√ |
|
|
|
|
|
|
|
|
名言警句 |
√ |
√ |
√ |
|
|
|
|
|
|
|
|
|
|
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
|
|
√ |
|
|
|
|
√ |
|
|
|
实用类阅读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