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丘壑 眼中存山河 —— 读《教育的本质》随感 2021-07-09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胸中有丘壑   眼中存山河

—— 读《教育的本质》随感

江阴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   方惠燕

对于怀特海,印象中是独树一帜的思想大师。每每论文写作,许多老师也总喜欢因为他的经典语句,可见其影响之大。对于他写的《教育的本质》一书,也是知其名而不知其内容。因为总觉得教育理论书籍诘屈聱牙,故而总是拒之千里。此次有幸拜读,觉得教育理论其实也并非艰深晦涩。

读完第一感受,觉得怀特海的确是教育理论家。虽然他离我们已经数十载,但他的教育理论至今看来,仍不过时。尤其前面几章,许多思想理论引发了我的共鸣,后面因为学科和文化差异,倒觉得读来没前面来得酣畅淋漓。但是合上书页,要我回答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似乎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朦朦胧胧,只能将领略到的其中一二讲一讲。

一、学为中心,回归教育本源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之路,反对任何遏制想象力的教学模式。这一点与现当代提出的生本教育是不谋而合的。

常说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应追寻教育的本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根深蒂固的“教本课堂”神坛上走下来,进行“学本课堂”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正是为师者心中当有沟壑,学子眼前才易见山川。

提倡“学为中心”,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基于原点,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就要基于发展点,思考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基于难点,想想学生会碰到什么困难;就要基于思维点,思考学生会怎么想;就要基于远点,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可见,“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师教学观要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过程,改由“学什么”“怎么学”的学生学习观来替代。我们要尽力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师生民主平等关系为前提的“自我建构”,基于师生真诚合作意识为基础的“对话建构”,基于师生合作探究方法为手段的“活动建构”。让学生在活泼泼地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自我感悟和构建,真正体现“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三力课堂的内涵。

其次,融为一体,迸发教育活力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树木了解森林。他提出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要消除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以维持现代课程体系的活力。其实,这一说法,也是与现今项目化学习、全课程学习思想一致的。怀特海能在几十年前就富有如此明见,让我也暗生佩服。

就语文而言,语文又不仅仅是“语文”,生活外延有多大,“语文”的领域就有多广。我们要基于项目问题解决的需要,以文本为教学的支点,发挥其示范支架作用。同时,融入数学主题、科技主题、生活主题,着重思维训练,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帮助形成学科素养。只有立足基础学科的项目学习,基于实践场域的主题探究,关注全程育人的基地统整,让学生在探索实践--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中,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当然,怀特海就考试提出的一些观点我也深以为然。但基于现实因素,也只能寄希望于将来。毕竟,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成全。

最后就用怀特海的话来收尾:“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因此,心中有生,眼里有光,尊重生命,吟啸徐行,我想,这就是我们对教育的成全;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更多的理解感悟,等待二刷,更或者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