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两小儿辩日
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夏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连贯地说出故事的内容。
3.理解两小儿的辩论观点,学习他们观察事物并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
4.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思考、质疑的特点,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小儿的辩论观点,学习他们观察事物并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
2.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思考、质疑的特点,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研学单
教学过程:
热身活动:
1.出示:孔子头像。知道他是谁吗?(孔子)
出示: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等。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是怎么推行他的主张,宣传他的思想的呢?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一些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推广他的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也在这个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在游历中边推广,边学习,叫游学。
3.待会儿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孔子在游学中发生的。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文言小故事——《两小儿辩日》。(读题)
2. 来,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辩”字书写指导:注意三部分的紧凑,左右“辛”字笔画的变化与高低。
3.请你仔细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人物:两个小孩子(相机板书)
辩论的内容:与太阳相关
4.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二、朗读者:读准读好,故事有韵味
1.拿到一篇小古文,首先就要读准读好。小小朗读者们,请大家先来读读课文,出示:
自读要求: 1.借助注音、注释自读课文,至少读3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尝试断句,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
2.读准多音字:
(1)出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③孰为汝多知乎?
第②句中,它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读wéi。
“此不为”啥意思——这不就是……
第③句中,这个字读——wèi,你怎么知道的?(注释)是的,“为”在这里是
通假字,通“谓”,解释为说。
这句中还有一个通假字,就是“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3.读出节奏
(1)这些字会读了,我考考你能不能读准句子的节奏。
A出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指生读句①,为什么这么停?(此不为、而)
是的,我们根据句子意思,再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就把节奏停好。齐读
读好了句①,句②应该不成问题,谁来读?指读+齐读
B出示: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句子变长了,还会读吗?还是先读好第一句的停顿。谁来读?(指读)
看,我们只要抓住“日初出”和“及日中”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就能读好句子的停顿。一起读。
试着读好句 ②。一起读。
C 出示: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用上上面的停顿方法,谁来读这组句子?(抓住我以、时间点)
3.各位朗读者们,请看着屏幕抓紧时间自由练练,朗读要做到声断气连、注意断句,争当优秀朗读者。
4.指名读
5.师生合作读。我也好想加入你们的朗读,你们读两个孩子的话,其他的我来读。
三、讲述者:理解内容,故事有滋味
1.这是个文言小故事,故事中都有哪些人啊?(两小儿、孔子)相机板书:孔子
2.这个故事挺有意思,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都是人物的对话)
3.来,借助旁边的注释,和同桌一起说说他们分别都说了什么。
4.同桌练说
5.把人物的对话讲好,故事的经过和结果也就基本上出来了,再加个开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讲述讲述这个故事呢。
6. 嗯,把故事讲得条理清晰,语言流利,真好!有了你的讲述,我们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一起读。
四、探究者:研究辩斗,故事有智慧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来说说两个小孩为什么事而“辩”呢?(两个小孩为太阳在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而“辩”。)
2.请探究者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说明各自的观点的?请你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语句,填写研学单上的表格。
人物 |
观点 |
现象 |
依据 |
一儿 |
|
|
|
另一儿 |
|
|
|
人物 |
观点 |
现象 |
依据 |
||
一儿 |
|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
另一儿 |
我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 |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1)生自主填写
(2)指生交流,相机出示完成的表格
(3)探清“辩”之思维
①你发现了吗,两小儿在辩斗时都是怎么一步步表明观点的?(先说观点,再说说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后联系了生活中的经验)
②是的,两小儿就是这样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把自己的观点讲得有理有据。
③辩斗不是胡说八道,他是需要有思维做支撑的。看着表格,女生读一儿的话,男生读另一儿的话,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他们辩论时的思维严谨。
(4)探出“斗”之表达
①出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这是两小儿的观点,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我以……而……也)。
哎,如果我这样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意思是一样的吧,什么味道少了?
是呀,“也”字的尾音一拖,声调一扬,更强调自己的观点,斗的味道就出来了,这就是小古文语言的魅力啊。
指读+齐读
②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即远者小而近者大。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此即近者热而远者凉。
这两句话,我改一改,可好?(不好,文中的是反问句,增强了语势)
是啊,感悟得多好。两小儿在辩论中加入反问,增强了气势,又强调了自己的看法,让辩驳、争斗的味道更浓了。一起读(齐读)
出示:两小儿对话
同学们,斗是气势,想得到,还要说得好。左边的同学读一儿的话,右边读另一儿的话,我们一起来斗一斗,读。(齐读)
3.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这就叫——辩斗。
4.分角色朗读,体验“辩斗”之趣。
(1)师生试“辩”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也非也!吾坚持认为——
一生:非然也!吾坚持认为——
(2)来吧,快和你的同桌也来试着“辩一辩”,练一练。
(3)针锋相对,指手画脚,我闻到了辩论的火药味。指一组同桌朗读。
5.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
相机总结:辩斗中,我们看到了两小儿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更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的坚持和独立。(生上台板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坚持己见、善于观察……)
五、辩论家:迁移运用,故事有深意
1.在两小儿辩得不可开交之时,孔子被吸引来了,这个问题,他说得上来吗?(不能)故而——出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哎呀呀,孔子何许人也?他都不能决断,那我也想问问,孔子到底是“知”还是“不知”呢?请大家也来当当小辩论家,结合故事内容和资料链接,先在研学单上写一写,待会儿再辩一辩。
3.生自主写
4.生生辩斗,师生辩斗
5.哎呀,你们真是辩才无双,我们都被你们辩得哑口无言了。如你们所言,尽管孔子博学多闻,成就卓著,可在两千多年前,这个有关太阳的问题,的确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孔子在两个孩子面前没有轻易下决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板书:实事求是)正如他说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示)
9.总结:这个故事虽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了,但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的无穷无尽、学无止境,成为一种人生智慧永远照耀着我们!(板书:智)
六、尝试背诵
1.这样有意思、有智慧的故事,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背一背吗?
2.指生背
3.齐背。
作业:
1.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可以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哦。
2.《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这本书的内容为神话传说,全书共虚构了十五个神话故事,像《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都出自于此,每个故事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这些玄幻的故事并不是的故弄玄虚,而是告诉人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应用固执、传统的思维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开拓人们的思想。
推荐大家阅读《列子·汤问》,做个会学习的智者。
板书: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 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
孔 子 实事求是 智
知 识 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