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开英:以语篇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以语篇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潘开英

【内容摘要】教师不能把课堂的主要任务落实在“教”上,而应该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上下功夫。作者以语篇教学为例,讲述了教学中激起学生思维参与的时机和相应做法,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课题预测  视听概况  词句推理  生长点发散  对话逻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教育理念,以教材学习为抓手,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篇学习过程中蕴含了思维培养的种种契机,教师要用好教学各环节,千方百计创设激发思维的平台,让学生思维暗流涌动,让课堂灵活生动。

一、巧借课题,引发学生预测文本

很多教师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复习唤醒学生的旧知,为新知铺垫,然后自然而然引到语篇的题目上,达到“点题”的目的。教师很在意“点题”这一个环节,但很多时候点完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而没有好好地借助题目来引发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预测,这值得教师关注和改进。

一般语篇题目就是某个话题,如A partyHoliday funChinese New Year等,它围绕具体事件展开,学生一看到题目,自然而然会同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时候教师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结合事件要素思考,利用5W1H”when\where\who\what\why How)自主提问去预测主要内容,如对课题A party预测,学生利用5W1H”关键词就会这样提问:

S1: Who has a party? / Who is at the party?

S2: When does the party begin?

S3: Where do they have the party?

S4: What do they do at the party?

S5: ….

也可以借助课题引导学生直接预测文章主要内容:

S1: I think the children are going to have a party on Children’s Day.

S2: I think the children are very happy at the party.

S3: I think the children can play games /sing songs/fly the brooms/eat…at the party.

S4: …..

有的语篇题目很难让学生从事件的要素入手提问,像Keep our city cleanProtect the earthNow and then等,那么对于这类语篇,教师可以借助课题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的主要结构,以六上Unit4 Now and then为例:

T: As we know,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n and now. What differences is the story about?

S1: Maybe the way to work is different.

S2: Maybe the way to make friends is different.

S3: Maybe the way to do shopping is different.

S4: …..

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激起学生头脑风暴,他们思维涌动起来的同时去预测该文本各版块的组成,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

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它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管他们对课文预测的结果是否准确,他们都能更加接近文本主题,形成阅读期待,产生阅读动力。

二、巧设视听,促使学生概括了解文本

很多时候教师采用“了解概况---细节解读---整体把握”三步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在“拨云见日”的过程中渐渐理解文本、掌握主要语言点,并以文本为载体进而对文本话题进行自由谈论。进入文本阅读的第一步,教师通常采用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一些设计好的问题,以达到初步了解文本的效果。从当前听课发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欠缺精心思考,知道这个环节程序可以“做什么”,但是“为什么而做”?“如何才能做好”? 教师没有进一步深入自我追问。如教师在上六上Unit4 Then and now语篇时,设计视听活动如下:

Watch and answer:

1. Who will we talk about?

2. Find out the past time.

 

 

 

 

 

 


在此环节中,教师主要借助看卡通、听录音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听力和文本概括能力。那么教师设计的视听活动有什么要求呢?其一,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教师只有设置有一定障碍的听力才是有效的,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不要过难,不要过易。然而显然,问题1.Who will we talk about? 对于六年级对学生来说太简单了!学生通过预习一目了然,或者通过看课文图片也显而易见。其二,教师借助视听活动是为了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问题2.Find out the past time.是一个纯粹的听力问题,教师没有结合语篇阅读的要求来设计问题,这问题的解答不能推进学生对课文的概括了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分析改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课题预测时,可以预测出很多“现在”与“过去”的不同之处,教师把它们一一罗列,设计以下活动:

 


三、巧用词句,训练学生推理思维

生词、新句一般是阅读中影响学生理解的最大障碍。在阅读考题类型中,经常会遇到要求猜测词义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确定某一特定的词或短语的准确含义。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也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需要通过上下文讲述的内容去合理推知找到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把词句全部在课前教掉,尽量随文处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理推理,自主解决生词新句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

1.利用素材推测。如六上Unit8 Chinese New Year一课中,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浸染,学生对中国过年的习俗比较熟悉,对于生词red packet, fireworks的意思完全可以根据特定情境合理推测得知,教师就可设计猜词活动:

Read the story and find the right words from it.

1.       It is a small red bag where ou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put the lucky money in at Chinese New Year._______

2.       They People usually light them on special days at night. They burn brightly with a loud sound. They look very beautiful in the sky.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及整体语境去推测,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如提醒学生观看配图、思考词的构成及词的搭配等。一句话,尽量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思维。

2.设置问题推测。如四上Unit6 At a snack bar语篇中,三句主要功能句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about you? Anything else? 串起了整个文章的脉络,第一句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将其引出,那么第二、第三句是否也都要通过教的方式引出呢?非也!教师可以设法训练学生上下文推断的能力,如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加以完成:

小组合作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What would you like?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与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             

 

 

 

 

 


虽然else还没教,但是通过第二个任务提前涉及,恰好可以把else前置教掉,不仅为句子Anything else?的顺利自学扫除障碍,还帮助学生把What else would you like?Anything else?建立了联系,让学生看到了语言的丰富性,拓宽了语言表达的灵活度。                        

3.开展顺逆推测。在准确推断词句意思的时候,教师常常善于培养学生的顺推思维,但适时也可改变方式,有意培养他们的逆向反推能力。如教师在教学五上Unit 5 What do they do?语篇的时候,一般采用这样的顺序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先运功能句What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do? 向主要人物询问其父母的“职业”,接下来学生借助视听找到答案,然后学生自读从文中找到不同职业所从事的不同活儿。其实教师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借助视听引导学生找到人物的职业,然后学生自读从文中找到不同职业所从事的不同活儿,最后让学生根据答语来反推这个问题的功能是什么,是用什么句式来提问的?学生利用逆推方式来解答时往往会发现同一意思可有不同的表达法,如文中询问职业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2What about your mother? 学生一方面看到语言的灵活变化,擦亮眼眸,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What about…?句式用法的理解与掌握,对把握文章的条理性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巧抓生长点,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在落实语篇教学细节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寻找语篇所隐含的生长点,为学生打通链接书本与生活情境的隧道,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1.显性生长点激活

教材内容本身就蕴含了很多思维的生长点,教师要好好利用它们为学生创设一个思考的平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知转入此中来”。如六上Unit4 Then and now语篇的第一小段讲述了Mike六年前和现在能力的不同,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用could/couldn’t表述过去的能力。这个话题其实就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他们的成长过程给了他们很多的感受,教师只要腾出空间引发他们参与:Mike is a primary school student now. He can do many things. But six years ago, what could he do? What could he not do? 引导学生看着图表,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思考:

 

 

 

 

 

 

 


这样的练习,与学生平时的练习----根据首字母提示完成填空如出一辙,只是它利用图式发散学生的思维,生动而形象,有利于学生记忆这部分内容。

2.隐性生长点引发

     教材中也有很多信息不是显性的,它需要教师要用心探寻发现,并利用它来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将课堂思绪搅动起来。如在五下Unit4 Seeing the doctor语篇教学,文章信息可以看出:Mike has a toothache because he has a lot of sweets.但是为什么苏阳得了头疼的毛病,语篇中没有提及原因,学生不能通过阅读得知,那么教师可以把这个隐藏的信息转化为一个知识的生长点:Why does Su Yang have a headache?顺势引导,引发学生想象,并且在过程中渗透保护身体健康的教育。又如四下Unit 7 What’s the matter?语篇教学,学生通过视听了解到目前涛涛又渴又累,那涛涛渴了会干什么?累了想做什么?学生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以此为契机,提问:If you’re thirsty/tired, what do you want to do?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发散思维进行情境运用:I'm thirsty, I__________. I'm tired, I _________ .顺时卷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再如Unit8 How are you?语篇中,Miss Li说:“I'm sorry to hear that. Take care, Yang Ling.”怎样Take care?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教学时,赋予学生Miss Li的角色,给Yang Ling提供帮助或建议:Drink some warm water, please./ Sleep more. / have a rest, please….

 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明晰Take care之意,也学会针对性地关心别人。

     教师只有细致地解读教材,不仅要熟知教材内容,把握重难点,还要分析语言产生的背景、为什么会这样说的?理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才有机会去发现这些隐性生长点,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思维的暗流涌动起来。

3.创造生长点发散

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提供的信息为学生思维创设平台,也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再构故事情节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在语篇教学的输出环节,教师通常采取Act it out的方法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语篇内容,其实教师可以分层进行语篇输出:一般性的学生可以采用这一种方法,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融合旧知,进行故事情节再构,引导学生在“学扎实”的基础上“用灵活”。继续以四下Unit7 What's the matter?为例,文章中Taotao 渴了要求喝点儿水,而生活中的很多孩子喜欢各种饮料,为了引导学生健康饮食,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节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T: From the story, we know that Taotao wants to have some water, but what does he want to have at first? 发散学生猜测。

T:( PPT提供图片辅助)Oh ,Taotao wants to have some cola at first. 引导学生生动再构语篇:

 

 

 

 

 

 

 

 


对话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旧知,学生潜移默化中运用了简单的选择疑问句,学会了用What about…?句式作进一步推荐,使得语言输出色彩纷呈,学生进而会使用句子:Apple juice or orange juice? Black tea or green tea? Sorry, no coffee! What about some milk?.....语言生动灵活,更赋生活情趣,他们沉浸在用语言表达意愿的欢乐情境中。这样的情节再构,它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强烈体会“学能致用”的愉悦之情;对话是前后知识的整合,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在完成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渐渐体会到哪些饮料不可以多喝,哪些饮料是健康饮料,寓教于理,一举两得。

五、巧理对话,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学生理清语篇前后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文脉,记忆课文内容;有利于他们把握某一谈论话题的主要构架,为创造性地输出提供必要保障。

1.紧扣关键词。语篇内容无论是陈述还是对话形式,大凡语言都是有逻辑性的。陈述性的语篇中如果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逻辑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运用这些词汇把文章串联起来,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清晰。

2. 串联问题。对话型语篇中,问题串联起整个语篇的主要框架,如果学生理清了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也就理清了整个语篇前后之间的逻辑联系。对于某一话题深入追问式对话,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抓住疑问代词、适当借助相关副词,如else,too等,根据上下文厘清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他们有效记忆课文。

3. 排序语句。有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部分基本囊括了语篇的主要词句,教师浓墨重彩在这部分施教,后部分只剩个别生词,如四上四上Unit 5 Our new homeUnit 8 How are you?教师如果还要用同样的气力去解读后半部分语篇的话,费时耗力。这时候,教师可以设计逻辑排序练习,即把后半部分的句子打乱呈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经过自主分析、思考、排序,完成学习任务。面对这种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排序活动,省去了繁琐的解读,方法简练而有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由帮扶到放手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学习就像打乒乓球一样,学生不能一味接球,还要学会主动发球,攻球,只有在“你来我往”中才有持续活动的动力,才有球技的不断长进。语篇教学过程中的这些思维训练点,它就像学生发出的一个个球,穿插在原本平静的学习过程中,使得课堂波澜起伏,学生学习情趣浓厚;它亦如学习道路上盛开的艳丽鲜花,让课堂更加多彩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