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开英:提升参与效度,建设生长课堂 2018-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提升参与效度,建设生长课堂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潘开英

课堂应该成为一个生命成长的地方。每一个生命都是为了抵达更好的远方而来。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是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目标。经历使人成长,在课堂上让学生经由学习的困惑、经历过程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个体内化、顿悟,最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成长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课堂参与,只有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他们才有机会在课堂上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发挥该有的效度、让课堂彰显生命的张力呢?

一、营造参与的生态环境,为能力生长铺设通道。

1.理清教学层次,找到“能够参与”的切入口。

很多时候,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教”学生,往往自己讲得头头是道,讲得自我陶醉,浑然不知他们霸占了课堂的话语权,使得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随着课改脚步的不断迈前,“学本”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课堂上要实现最大程度地“让学”!教师要尽可能自己少教、让学生尽可能多学,且保证学生可学、能学、愿学,教学有效果,那么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教材,明白自己要教什么?学生目前的能力状态如何?要教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自我叩问,教师就能够较准确地为课堂架起教学的目标愿景,同时看到了通往目标的距离,通过丈量目标距离的路程,去寻找“最大程度地让学”的途径---理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有序设计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对于已会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放手,通过理解性的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就可,不必花大力气在此上面;对于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个体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参悟; 对于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的,但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或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可以弄懂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相互启发下获得;对于通过合作探究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通过教师教学、必要时还要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他们获得。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很容易理清教学的层次,能比较合理地划分 “教”与“学”的比重,让课堂实现最大程度的让学,也就是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2.关注学生需求,提供“愿意参与”的土壤。

“教”是外在力量,“学”需要内在驱动力,学生的课堂成长更需要自身内驱力的驱动。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一大影响因素。那么,学生在怎样的学习环境中才更有利于主体能动性的最好发挥呢?通过和学生交谈和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希望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a.环境是安全的:每一个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在课堂上不惧怕、不紧张,因为教师愿意等待,让学生思考;因为教师允许学生犯错,学生答错也不会批评,只会引导或者提供帮助,课堂上其他学生也不会嘲笑,因为大家知道在一次次的试错中会获得顿悟,走向成功。

b.学习是快乐的:每一个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更有利于激发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教师首先是快乐的,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趣味化的活动中训练语言,各种游戏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小组合作探究能感受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快乐,独立思考也让他们相互启发,智慧分享。

c.内心是被激励的:每一个被激励的孩子更有利于唤醒学习需求,增强参与动力。教师总是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努力,找到亮点加以放大,激励学生努力前行。哪怕是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会找到一把语言的梯子顺递而来,让他们拾级而上,获得进步或成功。

d.课堂是“我”参与互动的:每一个自主参与的孩子更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他们只是在下面做应声筒或接收器,他们也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他们应该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由此可见,教学最终要指向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要从“学生需求”出发,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从学生的视角去创设适合学习的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唤醒学生沉睡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对学习充满欣喜、好奇之心,那么学习就会简简单单地“自然发生”。

二、       落实课堂参与品质达标,为能力生成提供保障。

参与在英文中有两个词:一个是“participation”,是指看得见的行为参与;另一个是“involvement”,是指行为主体多方位投入活动,还包括情感和思维的投入,是一种隐性参与。所以,要提升学生参与的品质,要从以下几方面达标落实:

1.提高课堂参与的广度。

参与的广度,笔者认为可以指以下2个方面:一是指教学要面向全班学生,而非个别好学生的展示,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要面广量大,教学不是面对几颗大树,而是纵观眼前的一片森林;二是指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学习、发生学习。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地让学于生,不要所有的都拽在自己的手里,不要放不下心,不要怕学生不能而不给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

2.提高课堂参与的深度。

“生长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设疑激趣下,不仅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还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他们在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现学知识、联系生活理解来解决问题,从而训练思维,让思维更具广度、深度、联合度,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内生根发芽。可见,在“生长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开创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参与,还要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来落实。课堂上,教师要把思维训练的机会给学生,让他们从一开始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经历合作、探究、体验、质疑、顿悟后掌握知识,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能学”成为事实。

3.提高课堂参与的态度。

《标准》在情感态度二级目标中这样描述:“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敢于开口,表达中不怕出错误;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 在一线奋战的教师绝不能重知轻情,要知道良好的学科情感对学生学习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对英语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课堂文化要民主、平等、和谐、创新,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质疑,善于表达。学生可以广开言路,运用所学进行表情达意。课堂交流呈现轻松、愉悦的状态,最妙的是可以有幽默,博得大伙儿轻松一笑。

当课堂上出现以下现象时,就说明学生参与的情谊度到位了:

1.    神情---愉悦、轻松,不害怕,但思维跟着老师转。

2.    发言—-学生积极地举手发言,且响亮自信。

3.    提问---学生积极动脑,对学习主题进行自主提问,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4.    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负其责,围绕任务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

5.    朗读---饱含情感,唤起对所学内容的真切体会。

6.    幽默—-让学生开怀一笑。

7.    运用---能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大胆自信地表演。

8.    情感—-能根据所学,理解文本内涵意义,获得感悟,提升认识。

9.    竞争—-把教学变成游戏,让学生可以互相竞争。

4.提高课堂参与的互动和生成。

    在“生长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让课堂呈现S-T/S-S或者小组合作探究、主动交流展示这样多方位互动的局面,更要确保学生的课堂演练时间充分,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卷入课堂活动中来,共同围绕着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学习,并在充分有效的“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生成”,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高效的课堂。

   三、提升课堂参与的意义,实现师生能力共生。

“生长课堂”就是学生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都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最终获得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发展,让课堂参与凸显其积极意义。为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

1.   更加尊重学生原有基础。

找到这堂课的起点和终点,以目标为导向,有效规划过程实施,寻找最佳的路径和方法,努力让过程呈现鲜活的生命样态。

2.   更加凸显课堂“导”的艺术。

根据孔子“导”的思想,我们应注意:把握“导”的时机,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究“导”的方法:正反两扣,能近取譬。

3.   更加关注教学的“生长点”,给思维一些时间。

发展思维是“生长课堂”的核心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寻找教学的生长点,让学生很好的把以往知识、生活经验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习深入,思维发展。教师更要给学生思维置留一定的时间,不要因为赶进度而暂停学生们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不要为了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而忽略学生提出的可能更适合教学的问题。

4.更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教师要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确保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心态轻松地投入学习,激发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参与,引导他们用心用情去体会、感悟语言的魅力,使之对英语课堂学习由先前的喜欢变得跟家喜欢,从而催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生长课堂”中,教师不仅是教知识、教技能与方法,还要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科情感,不仅要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还要丰富其精神、丰满其灵魂,达到教书育人之效,更要促使自身的教学协同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相长”一词,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互相协作,共同促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都能提高的“双赢局面”。好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也要促进教师在过程中催生新的想法、调整做法,得到预设以外的惊喜。课堂中,教师不仅在“预设”上下功夫,切实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把好方向,设计好学习策略,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暴露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巡视、观察和思考,从学生有效生成的问题入手,不断修正课前的备课,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将课堂上学生所思、所惑、所讲、所暴露的相关问题充实和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想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化静态备课为面对面的、活生生的动态备课。在推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获得对文本新的认识与感悟;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会获得新的教学启示,对未来的教学做指导,从而促成课堂师生的能力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