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婧《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2024-09-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阅读之旅,从理解开始

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潘静婧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美国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著作。从书名上来解读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本书主张突破原来的思维习惯,改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传统教学设计的思考方式,反其道而行进行“逆向设计”。主张教师要在考虑如何开展教育学活动之前先要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证据表明学生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与之配套的最好的设计是逆向设计,即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适用于各学科教学,适用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样适用于读者如何来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逆向设计”法确定阅读的预期成果:我想从书中学到什么?我如何来阅读这本书?书中有哪些与其他教学理念相关联的概念,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新的教学理念的出现,并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全盘否定。书中提出的“逆向设计”包括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针对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反思目前的教学现状,本人做了如下思考。

思考一:促进理解的逆向设计理念与我校实施的深度教学理念的共性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关注学习本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他们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深度教学力求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着力于提升课堂的发展性品质。着力引导学生深层、深刻、深度学习,把知识对教学对象改变为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和发展目的,真正促进学生各学科能力的发展。所以二者本质上皆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实现学生学科能力的持续性发展。

思考二:确定预期结果与确定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

个人认为:确定预期结果是基于教学目标,但却比教学目标更细致全面。一般地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简单罗列,但确定预期结果显然不止于此。例如:可预见的误解是什么?习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后,他们最终能够做什么?如何确定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紧紧围绕学生预设,目标直指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但遗憾的是这些问题绝大部分一线老师并不会积极主动去思考与解决,预期结果的缺失是我们的教学成为灌输性教学和活动化教学的原因之一。

思考三:先确定教学策略还是先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的教学与课题研究往往容易功利化,为了研究某种教学策略,想方设法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然而,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哪个更应该优先考虑?毫无疑问,应该先充分考虑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再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能够最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思考四:对比以往教学,我们忽略了什么?

逆向设计第二阶段要求教师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必须思考如何开展评估,而不是在一个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才构建评估。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教到哪儿课备到哪儿,教到后面发现前面还有知识需要补充,往往事倍功半。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我们要真正地让学生理解知识,更有效地进行深度教学,必须有整体教学意识,把单课的知识放在所在单元,把单元知识放在整个相关知识链中思考与设计,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才能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阅读的时候,个人喜欢对接现状、对接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找到相通点,发现不足,确定改善的方向和策略,边读边学习,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