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融合主题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5-08-25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王燕 所在单位: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5-06-24 执教地点: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四楼会议室 执教内容:跨学科学习讲座 参加对象:全体语文老师

浅谈学科融合主题周教师角色的转变

——“植此新绿 树梦远航”跨学科实践活动之探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王燕

摘要】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将知识割裂成独立领域,教师专注于本学科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形成碎片化知识结构,难以应用于实际。跨学科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主题式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角色面临深刻转变。尤其是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如何运用具体教学方法,观察并利用学生反馈,成为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植此新绿,树梦远航”活动正是这样一个融合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实践案例,本文将深入探讨其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学科融合  师生关系  跨学科协调者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将知识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领域,教师专注于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学生则被要求在各个学科之间进行跳跃式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碎片化的知识结构,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而跨学科实践活动则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主题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

植此新绿 树梦远航”学科融合主题周活动安排表

活动负责人

           具体职责

教导处主任

总协调、种植知识讲解科学课

班主任老师

组织自然笔记、安全督导、分工安排、微信推送

数学老师

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量尺寸、算种植面积等

社区关工委

后勤保障、宣传版面

家长志愿者

安全督导、拍摄照片、视频、配合种植活动

植树节前夕,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三5班的师生们共同参与了“植此新绿,树梦远航”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活动前一周,教导处王老师和班主任、社区关工委进行了多方协调,确定活动时间和参与人员的具体职责。

班主任、数学老师、科学及种植知识讲解王主任以及社区和家长志愿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教师们需要转变角色定位,在晨曦初心园里相互合作,与学生近距离,手把手地进行现场指导,了解种植方法,通过科学观察、实践探索,开展数学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 从知识传授者到实践探索引导者

《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角色因此从知识单向传授者转变为探索的引导者。

活动前,班主任魏老师利用晨会课进行了预热,在教室里讲解植树护绿的重要性,展示了晨曦初心园里的春景,并春分时节适合种植哪些蔬菜?”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我知道!可以种茄子”“还有丝瓜吧?奶奶说黄瓜也行!可见,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一到初心园,科学王老师就给大家发放任务单《晨曦初心园植物大探索》,要求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接着,她提出了三个科学问题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由哪些部分构成?”“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

晨曦初心园植物大探索

我认识的蔬菜

叶子和茎的形状、颜色等

处于哪种生长期

哪部分可食用

    青菜

 叶片宽大、绿油油的   

向上长高,有开花的

     叶子

    茄子

 叶片宽厚、绿中带紫

      移栽幼苗

     果实

    生菜

 

 

 

    

 

 

 

 

 

 

 

我的新发现(图文并茂)

 

 

同学边走边看,有的蹲在松软的田垄间,轻抚锯齿状的菜苔叶片。有的发出了惊叹声:原来超市里绿油油的菜苔,戴着金黄的花冠,这么爱美呀!还有的分不清哪是韭菜,哪是大蒜,便弯下腰,凑近摸一摸、闻一闻,才发现叶子扁扁的、细细的是韭菜;叶子圆圆,里面空空的是大蒜。

看着同学们积极的、充满好奇的学习状态,王老师可欣慰了。学生探索欲望的激发、自由表达的热情,在平时的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坚定了老师采用引导式教学的信心。这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师生关系重构的基础。

二、从单一学科执行者到多学科整合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教学做合一,学生手脑并用,才能记忆深刻,留下成长的印迹。在晨曦初心园里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理解并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将其有机地融入活动流程中,并运用具体的整合策略,观察学生对活动整合的接受度和兴趣度,需要教师的灵活应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种植任务:社区志愿者采购了茄子苗、番茄苗、青椒苗各30株,分别种在三块菜地中,每块菜地的长约5.2米,宽2米,如何才能合理种植呢?

                    晨曦初心园菜地种植规划

茄子苗、番茄苗、青椒苗各30株。每块菜地的长约5.2米,宽2米,周长(    )米,面积(      )平方米。

茄子地

番茄地

青椒地

每行3棵,株距(    

10行,株距(    

 

每行3棵,株距(    

10行,株距(    

每行4棵,株距(    

7行,株距(      

8行种(     )棵

在移栽菜苗环节,数学顾老师以茄子苗为例,运用项目式学习(PBL)思路,将“如何合理种植这片茄子苗?”设定为一个需要学生共同解决的真实问题,把数学课堂搬到田间,运用具身认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直接的身体活动来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顾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株距是多少,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卷尺)测量菜地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由于茄子和番茄后期长势好,抽枝长叶比较茂盛,需要株距大一些。

学生们分组合作,有的拉卷尺,有的记录数据,气氛活跃。最终算出茄子地的长是5.2米、宽是2,周长为(5.2+2*2=14.4米。计算面积时,顾老师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核对。小组A明算出是10.4平方米,小组B张红算出是10平方米,出现了分歧。顾老师没有立即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引导他们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请两个小组分别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再趁机讲解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精确计算的重要性。接着,她提出要根据菜苗的生长需求估算合理的株距。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顾老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种植手册上的一般建议范围(50-60厘米)。学生们结合刚才的面积和自己的观察,根据提供的茄苗棵树,算出株距

只见小袁趴在地上用树枝列算式,这不仅是执行任务,更是一种身体参与的学习姿态,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理念,也展现了学生对解决这个真实问题的投入。

宽:200÷3=66(厘米)……2(厘米)    长:520÷10=52(厘米)

当学生遇到蚯蚓,被吓了一跳,顾老师则运用了就地取材,将一片菜叶折成尺子,教他们在地里画格子。这种创造性的资源利用,不仅解决了工具不足的问题,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一位学生可能会兴奋地说:哇,老师好厉害,用菜叶也能当尺子!

顾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以及小袁等人的动手实践,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体会到了合作和探究的乐趣,师生关系在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紧密。此时,顾老师正忙着运用示范法,进行移栽保根——覆土——压实,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操作要领更好地扮演了跨学科协调者的角色,将数学知识嫁接到了生命教育上。

三、从课堂管理者到实践活动协作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教学做合一,学生手脑并用,才能记忆深刻,留下成长的印迹。在多学科融合的活动中,教师需要协调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分组、资源分配等,并运用灵活的组织策略,关注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班主任魏老师在这一角色转变中尤为突出。她不仅负责组织前期预热、自然笔记创作,指导学生观察与记录,还承担了安全督导、分工安排、微信推送等多重职责。

在分组劳动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进行合理分组。魏老师运用了协商式分组或异质分组的策略,确保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种植任务,并促进不同特质学生间的互助。在自然笔记创作时,她引导学生2-3人一组,选择初心园内喜欢的植物观察,用绘画+文字记录形态特征。孩子们散坐在田埂边,彩色铅笔与油画棒齐飞,深深感受到了自由和创意的空间。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也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

活动结束后,魏老师布置了后续观察日记的任务,鼓励学生将活动体验内化为个人感悟。同学们接到任务时满心欢喜。正是因为活动本身充满乐趣和感动,并没有平常作文的苦恼,反而愿意拿起笔记录下来。李萌用树叶拓印生菜纹理,配文“妈妈总说‘谁知盘中餐’,今天我知道了,每根菜都藏着太阳和汗水的味道”,这些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正是反思性写作带来的成果。

第二天,魏老师阅读并分享了这些日记,运用了同伴互鉴法,请霏霏当众读她的日记,其他同学也纷纷拿出自己的日记希望分享。这种公开分享和同伴欣赏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被看见的感觉。

通过日记分享,不仅关注了学生日记的内容,更关注了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拉近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暮色里,班级群弹出张阿姨的视频:夕阳下,孩子们排队浇水的身影被拉成长长的线。魏老师可能将这段视频也分享给了全班,并让学生宋梓仁的声音混在风声里的话“我的茄子肯定长高了!”成为大家共同期待的话题。这种将活动延伸、瞬间定格、情感延续的做法,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用心和对他们成长过程的持续关注,师生关系在情感的交流中得到升华。

四、从权威评判者到平等对话者

植此新绿 树梦远航”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和评判者,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运用积极倾听和共情回应的技巧,并留意学生因此产生的更开放的交流意愿。

在后续的自然笔记创作中,当老师发现小宇笔下的小树苗长着“彩虹色的根系”,并询问原因时,得到了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回答:“因为它在吸收春天的所有颜色呀!”老师对此表示了惊喜和肯定,运用了鼓励性评价和价值认同的方法,对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表示赞赏。这种积极的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从权威评判者向平等对话者的转变,让学生感受到了更加开放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三个月后,番茄、茄子、青椒经历了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最后收获了。红通通的小番茄、紫微微的茄子、绿油油的青椒,一个个特别诱人。王老师带着收获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科学课,运用情境创设法,带着学生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小番茄,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成就感和喜悦的场域。她运用了经验分享法,抛出问题“猜猜看,小番茄从哪儿来?”引导学生回忆种植过程。

学生们的积极发言是最好的见证。林浩说:“当时,我们组挖坑太浅,茄子苗歪成问号,李萌拽着我的手按进泥土,才明白要先量坑深!

乐乐说:“我在现场举着蔫巴巴的番茄苗,急得眼圈发红,记得魏老师蹲下来拨开泥土,风趣地告诉我‘你看,根没埋实,像没穿好鞋子的娃娃。’她握住我的手,示范‘一提二踩三培土’,指尖的温度透过泥土传到我的掌心。”

这些生动的回忆,表明学生们不仅记住了活动的过程,更内化了其中的知识和情感。王老师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整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分享者和思考者。

王老师运用了情感共鸣策略,通过分享小番茄、回忆活动细节,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甜蜜和不易,体会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道理。王老师看到了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深度参与,更加注重营造这种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在共同探索和情感共鸣中得到了升华

晨曦初心园里的校外实践活动生动地展示了学科融合主题周如何为师生关系的重构提供了实践场域。通过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协作,教师们不再固守于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积极地进行角色转换。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关注学生的直接反馈和深度体验,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情感态度,而非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

植此新绿 树梦远航”的成功实践,为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师生关系重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科融合的教学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社会也应为教师创造更多跨学科合作的机会和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学科壁垒,共同探索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回归——理解生命、敬畏成长,让教育如春风化雨,滋养每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 [M] ;成都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05

[2] 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5

[3] 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