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学弈》 2025-08-25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8-2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学弈》

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张宇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3.对比两人跟弈秋学下棋的正反事例,明确“做事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观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借助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搭乘时光穿梭机,回到过去,觅古人智慧。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战国时期,一家棋社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弈秋棋社今日招徒,一朝学成,终身不俗,广纳天下贤人雅士齐聚于此。
    在弈秋棋社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齐读课题。

2.理解题意   

谁来说说“弈”的意思(弈就是下棋的意思)“弈”本意就是指围棋,后来引申为下棋。“弈”是下棋的意思,那“学弈”呢? (学习下棋的意思)

 

二、 分层指导,读通古文

围棋是智慧的延伸,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起走进弈秋棋社,看看那里的人和事。

1.读准字音   

学习任务一:请大家借助拼音和注释, 按照自己的感觉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试着读出节奏。

2.读准难句 

课前老师通过预学单做了一个调查,普遍认为这三句话较难。我们来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

第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第二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三句:为是其智弗若与?(为,第四声,据意定音。)

3.读出节奏和韵味

(1)过渡:读好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韵味。

(2)老师支招,请看视频。

(3)方法学会了吗?(音断气不断)请你们运用这个方法练习。一会请同学展示。

 

三、 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同学们要想读好文言文的韵味,仅仅做到音断气不断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现在让我们读懂这则文言文。

1.回忆旧知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查阅工具书,结合插图等)

学习任务二:同桌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意,试着完整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交流内容  

(1) 老师能力

①弈秋何许人也,从哪里看出来?

同学们,你们叫我张老师,那弈秋我们可以叫他弈老师吗?为什么?

(这个称呼很有意思啊,他特别善于下棋,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弈秋,擅长之处放前面,人名放后面。如果秋特别善于射箭,我们可以叫他射秋。)

②弈秋是一个棋艺高超的人,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句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我听说过秦国、楚国,通国是什么国?

(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了,放到现在他能拿全国围棋赛的冠军。)

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④请你来夸一夸身边的同学、老师等。________,通____之善____者也!

⑤让我们带着敬仰、叹服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2)学习态度

有两个幸运的人被弈秋棋社招收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一定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

第一个徒弟是怎么学习的?

A.示句: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这句话什么意思?(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C.他的学习态度是如何呢? 

当鸿鹄飞过,他视而不见,——惟弈秋之为听。

当鸟儿鸣叫,他听而不闻,——惟弈秋之为听。

当酷暑难消,他汗流浃背,——惟弈秋之为听。

D.瞧,他那紧锁的眉头,专注的目光,认真的样子,真是十足十的好徒弟。老师给这个人起个名字专心致志者(板书:专心致志)。你还能给他起个什么名字?你们的名字起的都贴切。这样一位专心致志的徒弟,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来夸夸他。齐读。

第一个徒弟如此专心致志,第二个徒弟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A.示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B.这句话什么意思?

(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教导,却一心想着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把它射下来。)

a. “”什么意思?(原意是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简单理解就是箭。有“箭”自然少不了“弓”,所以“弓缴”的意思就是(弓箭)。“援弓缴”是什么意思呢?拉,拽。请你来做做这个动作!

b. “”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左边提手旁表示手的动作,右边要注意,中间是两横。左边一只手,上面一只手,下面的友也伸出一只手,众手合力,劲往一处使。

C. 思考:除了鸿鹄,他还有可能想到什么?(仿句练习)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_________,思________而________。

(想到大树,一心以为有鸟窝藏之,思取竹竿而捣之。想到花丛,一心以为有蝴蝶飞之,思拿网兜而捕之。想到鱼塘,一心以为鱼儿游之,思取鱼竿而钓之。)

D.你们能给这个人起个名字吗?

(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等。)(板书:三心二意)

老师将这些名字送给你们,你们要吗?为什么?

是啊,让我们带着这种批评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3)学习结果

这样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弈秋棋社学习期满,此时,这两人在全国大赛中对弈,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文中怎么说的?

那何谓“俱学”?(就是共同学习。)

②“弗若”呢?不如谁呢?(不如专心致志者。)

③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第一个人的学习结果,你会说?(板书:学有所成)。

另一人呢?(板书:一无所成)

这两个徒弟学习的态度不一样,结果也大相径庭。

 

学到这,老师有一个发现,这篇文言文中,有一个字出现次数特别多,你发现了吗?()数一数有几个,并把他们圈出来。

(1)“之”在很多时候,能代表上文中出现过的内容。用“之”字可以避免重复,使文章更简洁。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推测出不同语句中“之”的不同意思。

(2)第一种解释:指代上文提到的人或物。

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之:代瓮)

诸儿竞走取之。《学弈》(之:代李子)

(3)第二种解释:的。

(4)同桌合作说说文中“之”所表达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串联词义,说句子意思,知道是“的”意思);

②惟弈秋之为听。(翻译:只听弈秋的教导,教导);

一人虽听之。(联系上下文,弈秋的教导)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联系上下文,指上文的鸿鹄);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注释,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5)小结:这一个“之”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表的意思也不同,真是一个“之”字了得。

 

3.概括文意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导两个徒弟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四、 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学习任务三:同桌合作将表格补充完整,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1.关注语文要素 单元导读页: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1)打开任务清单,将表格补充完整。

(2)学生交流,师生共评。(每填对一项,加上一颗星。)

2.厘清故事思路

(1)出示孟子的观点: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探究不同学习结果:非智力因素,而是学习态度的区别。

(3)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观点的呢?(正反事例,鲜明对比。)

3.领悟故事道理

这则文言文,仅5句,不足百字,却流传至今,只是在教我们怎么学下围棋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五、再读课文,展示成果

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朗读文言文,感受孟子的这种精神。朗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六、拓展延伸,了解孟子

1.了解孟子

关于本文的作者孟子,你有哪些了解?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孟子跨越千年,穿越时空,来到咱们班的教室了,一起听听他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吧?

2.作业布置

课后,大家再读一读孟子的经典故事和语段,感受孟子的思想和智慧。 

 

【板书设计】

14  文言文二则

    

三心二意                           专心致志    

一无所获                          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