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而设计,为“生长”而教学
——以《风娃娃》教学设计为例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种新模式、新概念常常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读完薛老师的著作,我对如何构建一个高效、朴实的语文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 理念内核: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场”的范式革命
“为学习而设计”这六个字是一次彻底的教学范式革命,它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
传统的备课思维是“我教什么”:这篇课文有哪些生字新词?段落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如何归纳?我要设计哪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
而薛法根老师倡导的备课思维是“学生学什么”: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可以习得怎样的语文知识?可以训练何种言语技能?可以提升哪方面的思维能力?最终,他们能带走哪些可迁移、可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 实践路径:“组块教学”与“板块推进”的智慧结晶
理念如何落地呢?薛老师给出了极其清晰且操作性极强的答案——组块教学。这是其“为学习而设计”思想最核心的实践载体。
所谓“组块”,就是敢于对文本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准解剖与大胆重组。它将琐碎的教学内容依据一个明确的核心教学目标,整合成几个目标集中、结构优化、逻辑递进的教学“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聚焦解决一个问题,训练一项能力。
而薛法根老师对《风娃娃》一课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三大板块,层层递进,堪称诠释其思想精髓的典范之作。
板块一:“小先生”认读活动:夯实基础,赋能自主学
首个板块的设计极具巧思。将传统的拼音识字教学转化为“小先生”认读活动,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教授”。这一转变不仅高效落实了“读准字音”的基础目标,更通过“轮流做小先生”的角色体验,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内驱力。同时,聚焦“象声词”进行“读得像”的指导,抓住了文本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趣味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的形象性与感染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板块二:“台阶式”复述活动:搭建支架,训练思维力
第二个板块是训练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核心环节。薛老师通过“读得熟——记得住——讲得通顺——用得活”这一系列有梯度的“台阶”,为学生搭建了高效的复述支架。此设计遵循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从梳理内容、内化语言,最终走向创造性表达。尤其是“根据四幅图创编故事”的环节,既是高阶的语言输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叙事能力的深度培养,实现了从“学课文”到“学语言”的华丽转身。
三、“劝慰式”体验活动:链接生活,迁移语用价值
最具亮点的是第三个板块。薛老师创设了“劝慰伤心朋友”的真实任务情境。这一设计将课文蕴含的“好心办坏事”的人文主题,无缝转化为一次生动的口语交际实践。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提炼出了“表扬——批评——建议”的劝慰策略。这不仅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实践,更是社会性素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培育,完美体现了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启示与反思:何为真正的“为学习而设计”?
通过对《风娃娃》这一课例的深度剖析,薛法根老师“为学习而设计”的思想变得具体可感,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1.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能学会什么”:备课的第一问应是“学生通过这节课将获得什么能力上的增长”。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如“学习归类”、“发现规律”、“练习转述”。
2.设计的关键是“组块整合”:要敢于打破课文自然段落的束缚,以核心能力目标为主线,将碎片化的教学内容,重组为几个目标集中、逻辑递进的教学“板块”,使教学过程变得清爽,重点突出。
3. 设计的核心是“思维与语言的共生”:语文课其核心价值在于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薛老师的设计总是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嵌入高阶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到智力成长的愉悦。
4. 设计的终点是“言语智能的迁移”:优秀的设计总是指向生活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迁移的“语言模型”或“思维框架”。
读完薛老师的著作,再回味《风娃娃》的设计,我深切体会到,“为学习而设计”意味着教师要从舞台中央的“主演”,退居到幕后的“导演”和“设计师”。我们的价值体现在能否精准地设计出那个能引爆学生思维、驱动学生实践的学习任务上。这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专业姿态,也是我们专业成长应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