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而设计》读书笔记 2025-08-26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陈倩倩 所在单位: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8-1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以写作本质为锚,驶向“后作文”新境

——读《为学习而设计》有感

手里捧着薛法根老师的《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翻到“用母语编织意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写作教学要义”这一章时,我心里猛地一沉又一暖。作为一个在四五年级语文课堂上摸爬滚打七年的老师,写作教学一直是我心里的“老大难”——明明教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可学生的作文总像没灵气的木偶;明明想让孩子爱上写作,最后却常变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而这一章里关于写作本质的思考、对“后作文”时代的解读,像帮我拨开了教学里的一层雾,让我隐约看到了之前没摸到的方向。

一、重新审视写作本质:回归“人”的意义建构

这些年教写作,我总觉得自己像在走迷宫。课堂上把技巧拆解得明明白白,学生记笔记也记得认真,可写出来的文字还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直到读了“对写作本质的重新审视”这部分,我才猛然醒悟:原来我之前把写作看得太“小”了,只盯着“怎么写”,却忘了问学生“想写什么”。

写作哪只是课堂上的技能训练?往根上说,它就是人用语言跟世界对话、给自己的想法找个“落脚处”的事儿。学生心里有念头、有感受,不管是说出来还是写下来,都是在给这些想法“搭架子”、编意义。以前我总怕学生写不好,把框架先搭好、把素材先选好,可没了自己的想法驱动,写作就成了按模板填空,孩子能不觉得累吗?

就像书里说的,人活着就会跟各种事物打交道——跟身边的东西、跟身边的人、跟自己的内心,甚至跟书里、想象里的虚拟世界。这四种关系,其实就是写作的“根”。我想起之前让学生写“我的文具盒”,一开始只让他们写样子、写功能,结果交上来的作文全是“长方形、蓝色、能装笔”,千篇一律。后来有次上课,我随口问了句“这个文具盒有没有陪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有个孩子说“上次考试紧张,摸着手感熟悉的文具盒,就想起妈妈买它时说‘加油’的样子”。你看,一旦把“人与事物”的关系往情感上拉一拉,文字里就有了活气。往后教写作,我得多帮孩子从生活里找这种“有故事的关系”,让他们写的不是“任务”,是自己真真切切的想法。

二、“后作文”时代:先写后导的生长可能

“后作文”时代这个说法,我还是头回从书里这么清晰地读到,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以前我教写作,总习惯先把“怎么开头、怎么过渡、怎么结尾”讲透,再让学生动笔。结果呢?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像一个模子刻的,连比喻句都大同小异——不是“月亮像小船”,就是“星星像眼睛”。可“先写后导”不一样,让学生先不管那些“规矩”,把心里想说的先写出来,哪怕写得乱、写得短,至少是他自己的东西。之后再根据每个人的问题,一点点补写作技巧,这不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吗?

这跟我们常说的“先学后教”其实是一个道理,而且更能戳中学生的问题。我改作文时总发现,有的孩子缺的是细节,有的孩子缺的是逻辑,有的孩子连“把话说清楚”都难。要是还像以前那样集体讲课,根本顾不过来。可“先写后导”就不一样了,拿着学生自己写的东西一对一聊,他哪里没写好、该怎么改,一下子就清楚了。要是再能让学生把作文发出去,让更多人看看——比如班里的作文墙、学校的公众号,甚至家里的微信群——别人提提意见,他自己也会想“怎么写才能让别人看懂、喜欢”,这不就“倒逼”着他进步吗?虽然我还没试过,但已经在心里盘算:下次写“我的一次小尝试”,就先让学生随便写,不管写得怎么样,先把“自己的故事”亮出来再说。

三、困惑与憧憬:从认知到实践的路

教了七年书,写作教学的困惑就没断过:怎么让孩子有话可写?怎么让作文不变成“流水账”?怎么才能不把写作课上得死气沉沉?读完这一章,困惑没全消失,但心里亮堂多了——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首先得让孩子明白,写作不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是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是跟世界交朋友的方式;然后再试试“先写后导”,别一开始就用规矩框住他们;要是有机会,再帮他们把作文“推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可真要做起来,难题还不少。怎么引导内向的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先写之后,怎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做好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发表作文,该找哪些安全又方便的平台?这些都得慢慢琢磨。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慌了——至少知道写作教学的“根”在哪,知道要让孩子用文字写“真的自己”,而不是“标准的作文”。往后的课堂,我想试着少讲点“技巧”,多问问孩子“你想写什么”;少改点“错别字”,多夸夸他们“这个想法很特别”;哪怕进度慢一点,也想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件有意思的事”。

合上这本书,我心里没了之前的焦虑,多了点踏实的期待。接下来的日子,我想带着这些想法在课堂上试试:先从让孩子自由写一篇“我的小秘密”开始,再慢慢找适合他们的指导方法,说不定哪天,就能看到有孩子拿着自己的作文跟我说“老师,我还想再写一篇”。对我来说,能让四五年级的孩子不再怕写作,能让自己在教学里少点困惑、多点成就感,就已经是最好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