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命的绽放——《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有幸与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相遇,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教育之窗,让我重新叩问教育初心。李教授,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将课堂描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这本书,不仅是对课堂的解读,更是对教师职业生命的深度剖析。
一、用“活”字点燃课堂真谛
“活在课堂里”,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李教授在书中提到,他用一生的热情活在课堂里,用生命体验、教育体验写出课堂已有的模样和应有的模样,以及未来的模样。这里的“活”,并非简单的物理存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与融入。它意味着教师不再将课堂视为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将其当作自己生命绽放的舞台。正如书中所言: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活”字,赋予了课堂以生命力,它提醒我们,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生命相互滋养的乐园。当我们真正活在课堂里,我们才能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才能在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
二、关注学生成长,这是两位大家以“字”为之“志”的深度对话
前不久李政涛教授与佐藤学教授分别携自己大作《活在课堂里》与《静悄悄的革命》,开展了一次直播对话。在那场对话中,两位教育学者以“字”抒发“志”的异曲同工之妙,都指向了教育中那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主张学校应创造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环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提出在教学中构筑一种新型的关联,让每个学生都能持有自己的课题,进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学习。这与李政涛教授在《活在课堂里》中所倡导的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不谋而合。
佐藤学还特别提出了“倾听”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室中的交流,倾听比发言更加重要。学生需要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而教师则需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有声与无声的语言,理解他们的想法。李教授在书中同样强调了倾听与对话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发言的“接球者”,用心去接住每一个学生抛来的“球”,哪怕它并不完美。这种对倾听的重视,正是《静悄悄的革命》中“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理念在《活在课堂里》中的具体体现。两本书都认为,只有在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考与情感交流的场所,才能避免“悬在半空中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假象”,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
此外,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理念,与李教授在《活在课堂里》中所描绘的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愿景相呼应。佐藤学认为,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调动家长、社区、学校等多主体,使学校不仅仅是学生上课的场所,更是教师互学、学生同伴互学的场所。李教授也强调,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生命与生命相互滋养的舞台。这种共同体的构建,让课堂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递,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鲜活的案例,课堂中的真实力量
书中记录的课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磁场。李教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课堂中的智慧碰撞、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他对课堂的剖析也极为深刻。他不仅关注课堂表面的热闹或沉寂,更深入到课堂的内核,探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他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是否真正关注了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评价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这些反思,如同镜子,照见了我们课堂中的不足,也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保持学习力,用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实践
李政涛教授在书中所倡导的“活在课堂里”,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支撑。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习并非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正如皮亚杰所说:“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的。”李教授所描绘的课堂,正是这样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场域。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也与此一脉相承。这种课堂观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合作探究和反思总结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
此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从做中学”理念,在李教授的书中得到了生动地体现。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李教授在书中所描绘的课堂,正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景。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更在这里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合作、如何面对挑战。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也呼应了杜威关于教育应注重经验与活动的观点。这些教育理论共同构成了“活在课堂里”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堂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教育大家传承的不仅仅是精神,更是来自理性思考的理论认知,更是一种用理论支撑的实践行为。
从此,常学成新那么自然而然的刻进我的基因里,转化为我的工作理念,相信在岁月的洗礼中,必将成为我的人生注脚。
五、从“教”到“育”我的教育认知升华
读完《活在课堂里》,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李教授引领我醒悟,教师更应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生命的对话。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描绘的“倾听的教室”,也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是否真正倾听过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我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和探索?
李教授在书中提到,教师活在课堂里,意味着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关注他们点滴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自己班上曾经有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我没有放弃他,而是通过课后交流、课堂上的小问题提问,慢慢引导他参与课堂。如今,他不仅课堂发言积极,还成了班级的小组长。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的“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我们的课堂应该为他们提供绽放个性的舞台。
感谢在这个夏天,让我有幸走进李政涛教授为我们精心打造的教育智慧场,在这个充满真挚教育情怀的场域中,让我获得心灵慰藉,获得独属于教师的心灵成长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和课堂价值,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更深思考和热爱。让我深刻理解到教师这份职业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使命。让我第一次清晰把握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命题,也逐步找到了答案。
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和时代使命,继续在课堂中探索、成长,与学生共同书写更加精彩的教育篇章,成为更好的自己,更优秀的教师,用“大先生”之“志”,满怀热情地与学生共同徜徉在书海中,在实践中,在拼搏奋进中。正如书中所言:我即课堂,课堂即我。课堂的境界,就是教师生命的境界。让我们在课堂中,活出生命的精彩,绽放教育的光芒。而这份光芒,终将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活”在课堂里,“活”出教育生命之光!感谢这份职业给予我的光荣和使命,感谢团队营造的读书氛围,感谢教育家们用文字托举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