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里藏门道,设计中见功夫
我在小学教语文好多年了,一直有个头疼事: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害怕写作文?怎么让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不干巴巴的,能有点“活气”?最近仔细琢磨了薛法根老师“为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想法,还有他对观察作文单元的指导,一下子像被打通了思路,好多困惑都解开了。这可不是啥空口号,而是一套实实在在能落地的方法,核心就一个:教学不能光想“我要教啥”,得先想“孩子需要学啥”“怎么学才能会”。
一、换个思路教作文:别盯着“分析课文”,重点练“怎么观察”
薛法根老师总说,教书得围着孩子转,不能只看老师怎么方便。以前教作文,我常走弯路:把“讲课文”当成“教写作”,花好多时间让孩子分析文章结构、记好词好句,却忘了最根本的——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首先得会“仔细看、认真想”。
他的指导里提到“科学观察”和“文学观察”的区别,我一下子就懂了。以前让孩子观察,总要求他们像记笔记似的:写苹果就得是“红色、圆的、甜的”,没一点自己的感觉;但真正的好作文,得是“带着感情看”——比如看到石头缝里的小草,有人只觉得是棵草,有人却能看出“这草真顽强,是石缝里的春天”。这种“能看出不一样”的本事,才是教作文该重点练的。
所以我彻底改了单元教学的目标:不是“把《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这两篇课文讲完”,而是“让孩子学会像课文作者那样观察、那样写”。课文也不再是“只能照着学的范文”,而是拆解观察方法的“例子”:从《搭船的鸟》里,我们学“停下来看细节(比如翠鸟的羽毛颜色)”和“慢下来看动作(比如把翠鸟捕鱼拆成好几步)”;从《金色的草地》里,我们学“先看整体再看局部”“观察变化还得想为啥变”。不盯着课文内容死记,而是学里面的方法,这才是真的“为孩子学习设计”。
二、三步教孩子写好作文:从“学方法”到“练本事”再到“改得好”
“为学习而设计”最有用的地方,是给了清晰的教学步骤。教材里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这五个部分,不再是一节节单独的课,而是串成了一条“学方法→练本事→会运用”的链条。我把它变成了三节课,孩子学起来特别顺:
1. 方法课:当“写作小侦探”,从课文里找“秘诀”
这节课不搞“总结段落大意”那套,而是带孩子一起从课文里挖“怎么写好作文”的窍门,一共找到三个:“做有心人”的窍门:我们一起聊“为啥平时看不到翠鸟、没发现草地会变色”,让孩子明白:想写好作文,得先主动去看身边的新鲜事、好看的景。“用三个键”的窍门:这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我用看电视的“暂停、慢放、快进”打比方:看翠鸟的样子就用“暂停键”,仔细看羽毛;看翠鸟捕鱼就用“慢放键”,拆成“冲过去→飞起来→叼鱼→站好”几步;想草地一天的颜色变化,就用“快进键”在脑子里过一遍。这么一说,孩子立马就懂了。“看得细还要写得准”的窍门:我们一起读课文里的好句子,比如用“冲、飞、衔、站”写翠鸟捕鱼,然后让孩子试着仿写。让他们知道:光看得细不够,还得会用恰当的词写出来。之后再用“交流平台”把这些窍门整理好,记下来,孩子下次观察就有“工具”可用了。
2. 实践课:现场“写写生”,把方法练熟
这节课是让孩子把学的方法用起来,我叫它“作文写生课”。结合“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让孩子对着真东西写,不瞎编:有次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个橘子,让他们边看边写:用“暂停键”看橘子的颜色、形状,连表皮的小斑点都要注意;用“慢放键”写剥橘子的过程——橘皮怎么剥下来、橘络怎么分开、果瓣露出来时有没有汁水;用“快进键”想橘子从开花到结果的样子;还让他们摸一摸(表皮糙不糙)、闻一闻(香不香)、尝一尝(酸还是甜)。孩子不用瞎想,遇到不会写的,还能翻《我爱故乡的杨梅》当“参考”。才十分钟,写出来的片段就有好多细节,比以前“编”的作文生动多了。这种“看着真东西写”的练习,能让孩子越看越细、越写越准。
3. 修改课:一起“找问题”,把作文改得更好
修改课不是简单评个分,而是帮孩子进步。我照着“读好的、找问题、再修改”三步来:一是读好的,我挑孩子写得好的句子全班读,比如有个孩子写橘子“脱下金黄的外衣,露出像月牙一样的瓣儿”,我就夸他会用“暂停键”,还会打比方,看得细、写得妙;再把大家常犯的问题(比如只写“橘子很圆、很甜”)匿名念出来,一起讨论:是没看仔细,还是没写清楚?二是定标准,我们一起说好作文的标准:①是不是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了?②写得具体不具体、生动不生动?孩子照着标准评别人的,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三是再观察,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要是孩子写不清教室的绿萝,我就让他拿着作文本再去看绿萝;写不好同学打篮球的动作,我们就一起看段投篮视频。让孩子知道:写作文不是关起门来瞎想,得对着真东西改,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再仔细观察一次。
三、我悟到的道理:老师不是“讲课的”,是“帮孩子学习的设计师”
照着薛法根老师的方法教,我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新认识:我不再是“把知识灌给孩子”的老师,而是帮孩子设计学习过程的人。备课的时候得想三件事:
把课文里藏着的“写作方法”挖出来(比如怎么观察、怎么用词);提前想到孩子可能卡壳的地方(比如不会拆动作、没注意用鼻子闻);设计简单好做的任务(比如用“三个键”观察橘子),帮孩子一步步学会。
虽然这么做比以前累,但看到孩子因为懂了“三个键”而兴奋,读到他们写生课上写的、满是细节的句子,看着他们拿着作文本再去观察、把作文改好——我真真切切觉得,这种“为学习设计”的方法太有用了:老师的“教”,能实实在在帮到孩子的“学”,让孩子真的在课堂上学到东西。
薛法根老师的想法和指导,就像一盏灯,帮我看清了教作文的方向。其实教孩子写好作文,不用搞花里胡哨的东西,只要扎根课堂,在细节上下功夫,帮孩子学会“用带感情的眼睛看世界”,他们自然能写出有意思的作文。这条路,我会一直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