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幸福
——读杨九俊《行板如歌向未来》的教育启示
杨九俊院长的《行板如歌向未来》是一部献给教育者的心灵指南。全书以“幸福教育”为灵魂主线,在“在场的凝思”中追问教育本质,于“变革的奏鸣”里探索实践路径,最终在“生命的升腾”中唤醒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书中那句开篇箴言——“幸福是个十分美好的词儿”——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对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义:真正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奔赴的生命花园,既要守护成长的沃土,也要让园丁听见自己灵魂拔节的声音。
一、教育研究:通往幸福的知行合一
(1)从课堂田野里长出的真问题
第一辑“我们怎么做教育研究”中,杨院长批判脱离实际的研究:“教育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而是泥土中的耕耘”。他推崇的典范是泗洪实验小学的教师们:他们扎根课堂,记录学生朗读时的方言干扰现象,开发出“方言区普通话训练图谱”,使研究直接服务教学痛点。这一案例让我汗颜——过去我总将教研视为职称评定的“敲门砖”,却忽略了书中强调的“研究即疗愈”:当教师俯身倾听童声,便能在解惑中重获职业尊严。
我想,新学期,我可以模仿泗洪经验,建立“课堂问题日志”:记录学生英语对话中的典型错误,每周归类分析,寻找语言迁移规律,让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
(2)教师作为课程创生者
杨院长在书中举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例子:她将英语课与本地竹编技艺相结合,指导学生用英文编写《竹器制作指南》,并成功参展国际手工艺博览。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幸福的核心在于“在成就学生中确认自我价值”。受此启发,我计划与学生开展“舌尖上的家乡”项目,让学生用英语介绍本地美食,并投稿至文旅局公众号,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当课堂连接真实世界,教师便从“教书匠”蜕变为“创变者”。
二、教育本真与幸福的双生花
(1)生命成长:慢艺术中的教育敬畏
第二辑中,杨院长痛陈了教育异化现象,并提倡回归“行板节奏”。最触动我的是他对教育先贤斯霞、李吉林的致敬:
斯霞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温润识字;
李吉林创设情境课堂,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体悟语言温度。这些实践昭示着教育本真: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种,而火种需要耐心等待的风。
这些实践让我意识到,教育需要耐心等待。因此,我计划进行课堂变革,单词教学中放弃“五分钟速记竞赛”,改为用绘本故事创设情境(如借《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学食物单词)。允许学生用绘画或肢体动作表达词义,践行书中“差异不是缺陷,而是成长的独奏曲”。
(2)幸福教育的三重门径
针对“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书中给出质朴答案:
关系共生:“师生应是相互映照的星辰——你点亮我的理想,我温暖你的旅途”。回忆起自己曾因苛求发音标准,让怯懦的孩子越发沉默,反观书中提醒:“完美的发音不如勇敢开口的勇气”;
杨院长强调“幸福源于对工作价值的笃信”。当我带过一届届的毕业生,收到他们从各地旅游时寄来的“Thank you”卡片时,瞬间懂得了书中“眼泪浇灌的幸福之花最坚韧”的深意。
三、照亮我的教育星空:从奉献到生长
每每登上讲台时,我会不自觉的像拧紧发条的闹钟,用严苛换来成绩,却常自问:“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吗?”《行板如歌向未来》让我看清症结:当教育沦为技术主义,教师便成了教育的囚徒。
如今我愿做这样的教师:
做“园丁”而非“木匠”:如书中倡言的“多元成长生态”,欣赏口语薄弱却擅长英文写作的孩子,让评价从“统一量尺”转向“个性光谱”;
以研究抵御倦怠:每日记录一则“教学顿悟”,将困惑转化为课题。正如杨院长所言:“专业成长是教师幸福的永续燃料”。
合上书页,那句话仍在心中回响:“幸福是个十分美好的词儿”。读完书我更懂得,教育的幸福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每个用心看见生命的当下——在听障女孩大声说出“I love English”的瞬间,在研究笔记里发现的%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