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在探索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的道路上徘徊。统编语文教材推行以来,“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 等板块的设置,让 “多读书,少做题” 的理念愈发清晰,可实际教学中,我却屡屡遭遇困境:学生要么 “读不起来”,抱着书本翻两页便放下;要么 “读不进去”,读完只记得情节却悟不到内涵;要么 “读不下去”,被作业、考试压得没了阅读兴致。直到读完《为学习而设计》一文,其中的《让阅读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部分让我对阅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认知与反思。
以 “三类阅读” 为桥,破解 “读不起来” 的困境
文中提出的 “延伸阅读、班级共读、主题研读”,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可落地的教学路径。此前,我总在课堂上反复强调 “要多读书”,却从未给学生搭建从 “要我读” 到 “我要读” 的桥梁。如今回想,学生 “读不起来”,根源在于我们未能激活他们的阅读兴趣,未能让他们感受到阅读与自身成长的关联。
在延伸阅读的实践中,我曾走过 “一刀切” 的弯路。比如教完冯骥才的《刷子李》后,我直接要求全班学生都读《俗世奇人》,却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差异 —— 有的学生对 “奇人” 故事感兴趣,有的却对老天津卫的民俗更着迷。后来,我调整策略:以《刷子李》为起点,列出 “奇人故事”“津味民俗”“小说笔法” 三个延伸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个平时不爱读小说的学生,选了 “津味民俗” 方向,不仅读了《俗世奇人》中的民俗描写,还找来了《天津卫风俗志》,在课堂分享时,他从 “刷子李穿黑衣不沾漆” 谈到老天津手艺人的 “规矩”,眼神里满是以往没有的光彩。
班级共读则让我体会到 “阅读共同体” 的力量。以往的晨读课,我要么让学生自由阅读,要么领读课文,课堂总是静悄悄的,却少了阅读的温度。去年,我尝试和学生共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每天晨读前 5 分钟,我会用舒缓的语调读一段文字,比如描写油麻地的黄昏,或是桑桑拆蚊帐做渔网的片段;读完后,我们用 3 分钟 “碎碎念”——“桑桑也太调皮了,要是我爸妈肯定会骂我”“油麻地的夏天好像比我们这儿凉快”;接着,学生各自往下读,遇到喜欢的句子就用便利贴写下来,贴在教室后的 “阅读墙” 上。有个内向的女生,平时很少发言,却在 “阅读墙” 上贴了一张便利贴:“纸月走的时候,桑桑追着船跑,我想起我转学的时候,同桌也这样送我。” 后来,她在读书交流会上主动分享了这段经历,声音虽小,却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以 “三个支持” 为翼,助力学生 “读进去” 的深度
“没时间读、没方法读、读了没用”,这是学生阅读时最常遇到的三大障碍,也是我教学中最头疼的问题。文中提出的 “时间管理、方法指导、及时反馈”,如同为学生装上了三对翅膀,让他们能冲破障碍,真正 “读进去”。
在时间管理上,我曾总听到学生抱怨 “作业太多,没时间读书”。直到尝试文中的 “阅读时光轴”,才发现 “没时间” 其实是 “没规划”。我让每个学生为自己选的书制定 “阅读计划”:先算出全书总页码,再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确定每天读多少页,然后在教室后面贴了一张大大的 “班级阅读时光轴”,每个学生每天放学后,都要在自己的名字下面标注当天的阅读页码。起初,有学生因为作业多没完成,我没有批评,而是和他们一起调整计划 —— 比如把 “每天读 20 页” 改成 “每天读 10 页”,利用课间、午休的碎片时间 “随便翻翻”。有个男生,以前总说 “没时间”,后来他把书放在书包里,课间读两页,放学路上用耳机听有声书(我推荐的正版资源),慢慢也跟上了进度。两个月后,当学生们看着时光轴上自己的 “阅读轨迹”,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原来,时间不是 “挤出来” 的,而是 “规划出来” 的,教师要做的,不是催促学生 “快读”,而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 “阅读节奏”,让阅读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指导则让我意识到,“会读书” 比 “多读书” 更重要。以前教整本书阅读时,我总是用 “提问式” 指导:“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情节表现了什么?” 可学生往往答完就忘,根本没 “读进去”。文中提到的 “体验式阅读” 和 “概括式阅读”,让我调整了教学策略。教《水浒传》时,我没有直接讲解人物形象,而是让学生先看连环画,再读原著 —— 有学生说:“看了连环画,知道了武松打虎的大致情节,再读原著时,就能注意到‘武松喝酒’‘梢棒打断’这些细节,觉得更有意思了。” 还有学生读完原著后,对比电视剧《新水浒传》,发现 “林冲风雪山神庙” 的场景,原著里写 “雪下得正紧”,电视剧里却只是飘小雪,进而讨论 “‘紧’字好在哪里”,这种自主探究比我直接讲解 “炼字技巧” 更有效。对于知识性读物,比如《昆虫记》,我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 “蜜蜂的筑巢过程”“蝉的生命周期”,学生不仅能快速提取关键信息,还能发现昆虫世界的规律。原来,不同文体需要不同的读法,教师的指导不是 “告诉学生怎么读”,而是 “帮学生找到适合的读法”,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以 “拒绝三过” 为戒,守护阅读的纯粹与美好
文中 “拒绝过高要求、过多指导、过于功利” 的观点,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以往阅读教学中的 “误区”。作为教师,我们总怕学生 “读不懂”“没收获”,于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用繁琐的指导干扰学生,用功利的目标绑架学生,却忘了阅读本身是一件 “美好的事情”。
“过于功利” 则是我最深的反思。以前,学校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总要看 “读了多少本教辅书”“阅读题得了多少分”,我也因此让学生少读 “闲书”,多做 “阅读训练”。直到有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以前喜欢读《哈利・波特》,可你说这是‘闲书’,让我读《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现在我连《哈利・波特》都不想读了。” 这句话让我心痛 —— 我们为了 “成绩”,竟然剥夺了学生阅读的快乐。后来,我不再限制学生读 “闲书”,反而在教室设立 “图书角”,让学生带自己喜欢的书来分享,有的学生带《三体》,有的带《明朝那些事儿》,有的带《漫画中国史》。奇怪的是,学生的阅读兴趣浓了,语文成绩反而提高了 —— 因为他们在 “闲书” 中积累了词汇,培养了语感,学会了思考,这些都是 “教辅书” 给不了的。原来,阅读的 “有用”,不是立竿见影的成绩,而是潜移默化的成长;阅读的 “价值”,不是应付考试,而是滋养心灵。
往后的教学中,我愿做一名阅读的 “守护者”:用 “三类阅读” 激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 “读起来”;用 “三个支持” 助力学生的成长,让他们 “读进去”;用 “拒绝三过” 守护阅读的纯粹,让他们 “读下去”。我愿在教室里留一方纯净的阅读天地,没有过多的要求,没有繁琐的指导,没有功利的目标,只让学生在晨光中、在午后里,静静地翻开一本书,感受文字的温度,享受阅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