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功能性读写教学实录 2025-09-02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3-21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古诗三首》功能性读写教学实录

学习任务一:

口中有声,认识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在咱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祖先创造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日。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师:瞧,我们要学的三首诗,分别是——

生:《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看看旁边的注释,想一想这三首古诗分别对应的是哪一个节日呢?先来看《元日》,女生,你来说。

生:《元日》对应的是春节。旁边注释告诉我们,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春节。

师:是的,元,本意是人头,后来引申为首要的、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新年第一天。考考你们,元日是新年第一天,那新年第一个月叫什么?你说。

生:元月。

师: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呢?

生:元夜。

师:对,元夜之时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元宵节。

师:那《清明》呢?一眼就看出来了,一起说。

生:清明节。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呢?你说。

生:重阳节。

师:看来大家对传统节日都很熟悉,知道分别在什么时候过节吗?

师:春节,我们刚刚看了注释,知道它是农历正月初一。农历是古人的历法,所以这里的数字要用汉字来写。清明节呢?回忆一下咱们二年级学过的《传统节日》,什么时候过节?

生:4月5日左右。

师:对,清明节本质上与地球公转周期有关,所以在公历中的日期相对固定,在4月5日左右。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历法,所以你会发现这里数字和上面写法不同,要用阿拉伯数字。

师:最后一个重阳节,那个男生,请你说。

生:农历九月初九。

师:节日名称和过节时间咱们都知道了,接下来请你翻开书,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这组词串会读吗?我们来听听这位男生读。(指名读)

生:屠苏、桃符、茱萸。

师:读得很流畅,不过“茱萸”这个词的翘舌音,再读准一点就更好了。

生:茱萸。

师: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它们都有草字头。

师:对,一般有草字头的字和植物有关。茱萸就是一种有香气的植物,重阳节时,人们一般有插茱萸的习惯。接下来这组和心情有关的词,那个女生你来读。

生:欲断魂、倍思亲。

师:读得很准。“魂”字是这节课要认识的生字,怎么记住它呢?那个男生,请你说。

生:我想用加一加的办法让大家认识它,“云”加一个“鬼”就是“魂”。

师:像他一样用加一加的方式,我们就记住了“魂”字,齐读。

生:欲断魂。

师:谁来试试完整地读一读诗?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读给大家听,可以看着书,也可以看屏幕。(生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生:读准了。

师:女生,请你读《清明》。(生读。)

师:读得字字正确,真棒。最后一首《元日》,谁来读?(生读。)

师:字正腔圆,老师真喜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这三首诗读准。(生齐读。)

师: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听了。这一遍,请你竖起耳朵听老师读,边听边动笔在诗句上标一标停顿符号,看谁听得清楚、标得准确。(师范读。)

师: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一般读七言古诗的时候,我们会像这样在后三个字前面稍作停顿。聪明的你们,知道《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怎么停顿了吧?

生:知道啦。

师:接下来就请你像这样,把三首诗标好停顿,读出节奏,自己练习一下。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元日》。(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节奏了,读得不错。还有谁想来读读剩下两首?(指名读。)

师:一点就通,真棒!接下来,请大家用笔画一圈每首诗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看看它们的读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圈字思考)

师:谁来说说《元日》里你圈出的字。那个女生,请你说。

生:苏、符。

师:发现什么了?

生:都有“u”的音。

师:《清明》里圈出的两个字呢?

生:魂、村,都有“un”的音。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圈出的是?

生:亲、人,韵母也是相近的。

师:这样的现象我们叫作押韵,这些字就是押韵的字。读的时候可以把韵脚的音拉长一些,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悠长,会更好听。比如说“春风送暖入屠苏”,我们再来读一读《元日》。(生齐读。)

学习任务二:

目中有象,还原节日情景  

师:刚刚我们通过朗读初步走进了传统节日。每一首诗都有独特的韵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诗人,去细细品味。请你快速默读三首诗,想一想古人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

生:(默读思考)

师:古人在过春节的时候做些什么?那个男生,请你说。

生:放爆竹、喝屠苏酒,还有“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贴春联。

师:古人那时叫贴桃符,和我们现在贴春联一样。刚刚大家说的,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王安石,在春节会看到什么呢?

生:又到一年新春,我看到一群孩子围在爆竹旁,有的摆放爆竹,有的捂住耳朵等着爆竹响。温暖的春风吹入屋内,一群大人正聊着天,饮着屠苏酒。还有一群人正在贴新桃符,好多小孩也在旁边帮忙,他们要把旧的桃符换成新的。

师:嗯,用自己的话还原了古人过节的场景。还有谁想说?

生:我看到一群小孩子在给爆竹点火,耳边好像还有爆竹发出的声音。我看见酒馆里有很多大人,他们在餐桌旁一边喝着屠苏酒。我又到了街上,看见好多人都在换桃符,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师:真不错。《清明》里,虽然没有直接写节日习俗,但结合注释和诗句能发现古人在清明节做什么呢?提醒你,“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这样?你说。

生:因为去扫墓,心情悲伤。

师:对,还有呢?“借问酒家何处有”,想找酒家去做什么?

生:借酒消愁。

师:从诗句里我们知道了古人在清明节会扫墓、找酒家。谁来描述一下清明节的场景?

生:清明节到了,那天下起了毛毛雨,路上行人很少,因为大家都去扫墓了,心情很伤心。有的人就去问牧童哪里有酒,牧童指向远方的杏花村。

师:最后一首,古人在过重阳节的时候又要做什么呢?

生:登高,诗里说“遥知兄弟登高处”。

师:还有呢?

生:插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原来古人的节日习俗都藏在诗句里。我们要从古诗里读到人、景,发挥想象,结合注释和习俗,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古人的节日情景。请你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自己练一练。

生:(练习描述)

师:谁先来分享?

生:我选《元日》。春节又到了,我看到一群小孩正在放爆竹,有的小孩在摆放爆竹,有的捂住耳朵等着听爆竹声。我被春风吹到了酒馆,酒馆里围着一群人在饮屠苏酒。我又来到小巷子里,看到人们正在把旧桃符拿下来,换上新桃符,迎接新年。

师:我想问问你,你只看到一家两家在换桃符吗?

生:不是,是千家万户都在换。

师:对,是“千门万户”,家家户户都在迎接新年。还有谁想说?

生:我也想说《元日》。我站在首都开封的阁楼上往下看去,只见一群人围着一个爆竹,正捂着耳朵等人点燃爆竹,听噼里啪啦的声音。一阵微风吹来,我顺着春风看去,看到一家酒馆,那里的人正围在桌子前饮用花椒制成的屠苏酒。太阳出来了,千门万户都被镀上一层金黄,人们正忙着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呢。

师:很棒,历史知识很丰富。接下来谁来说说《清明》?

生:清明节到了,天下起了毛毛雨,我觉得上天也在为我们哀伤。我为爷爷去扫墓,扫完墓后留下了几枝白色的鲜花。我想找个地方喝酒缓解心情,正好有个牧童牵着牛来了,我问牧童喝酒的地方在哪,牧童指着杏花村说,喝酒的地方就在杏花村,你自己去找吧,我也不清楚具体位置。

师:你把自己当成了路上“欲断魂”的行人,还有谁通过诗人的视角来说说《清明》看到了什么?你来试试。

生:清明节,我坐在马车里,外面下着小雨,行人正悲哀地去扫墓,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我还看到刚扫完墓的人去找骑着牛的牧童问酒家在哪,牧童手指着遥远的杏花村。

师:最后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来试试。

生:又到了一年重阳节,我爬上了华山,看见山上已经有不少人,他们都在登高望远。我想起了远在家乡山东的兄弟,他们现在一定也在登山,还插着茱萸,可我却在他乡,不能和他们在一起。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我在外地,每到过节就特别思念家乡和亲人。我非常想念我的兄弟们,我想他们一定在登山,边走边插着茱萸,而我却只能在外地想着他们。

师:是啊,此刻的王维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人。瞧,我们借助关键诗句,抓住诗中的人、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还原古人过节的情景了。

学习任务三:

心中有情,触摸节日情结  

师:其实这些是从诗句表面读出来的,背后暗藏的文化情感,需要我们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去体会。每一首诗背后都藏着诗人不同的情感,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王安石?

生: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21岁起担任地方官,做了很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49岁时,王安石出任宰相,主持变法,推行新政。看到新年大家忙着过春节,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因而创作了此诗。

师:对推行新政、开启新年,诗人充满期待。这一切的感情,都藏在了诗中的哪一个字里?

生:新。

师:没错,一个“新”,不只是过新年,还蕴含着他对变法带来新气象的期望。那《清明》的作者杜牧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背景呢?你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杜牧出生在唐朝都城长安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很小就做了官。42岁那年,朝廷派他到离长安很远的地方做官,途中恰逢清明节,杜牧出门在外,写下了所见所感。

师:此刻杜牧的心情如何?从诗中的哪里能看出来?

生:“欲断魂”,表面写路上行人伤心,其实杜牧自己也像行人一样心情哀伤。行人可以回家给亲人扫墓,杜牧却因在外地做官,没法给亲人们扫墓,所以他的心情比行人更难过。

师:王维呢?听老师来介绍。

师: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在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诗篇。他家住蒲州,15岁那年离开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时光过得很快,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到了重阳节,他思绪万千,思念亲人,却不能回乡,所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在诗中读到王维的情了吗?

生:他的心情都化作了诗句中的“倍思亲”。到了过节的时候,他更加想念远方的家人。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对诗人心情的体会,再去读一读这三首诗,相信这一遍你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生读。

师:相信此刻,大家和诗人一样有了更深的感受。其实在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古人的心愿。比如春节,春节时大家都想回家,为什么?

生:团圆。

师:对,春节团圆是咱们中国人最大的心愿。

师:那清明节呢?

生:祭祖,表达对祖先还有过世亲人的思念。

师:这体现的是对亲情的传承。重阳节呢?

生:敬老。

师: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正是这样代代相传的文化情感,让这些传统节日直到今天,对我们来说依然意义非凡。

学习任务四:

拓展阅读,感知诗中节日  

师:其实古人还写了许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两首。读读诗题。

生:《端午日》《元宵》。

师:知道分别对应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吗?

生:端午节和元宵节。

师:请大家课后用上今天学习的步骤,读一读,找一找诗句里的节日习俗,用想象结合关键诗句,还原古人过节的情景,再想一想这些诗句体现了咱们中国人怎样独特的文化情感。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