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本,点亮成长之路——读《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感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日常工作中总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哭闹嬉笑,看似琐碎却关乎每个孩子的成长。近期读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跳出“照顾者”的局限,以更专业、更深刻的视角重新审视儿童的世界,也让我对“幼儿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思考。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其反复强调的“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过去,我总习惯性地按照预设的教案开展活动,比如教孩子们画太阳时,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画圆形、涂黄色,若有孩子画出蓝色的太阳,我还会下意识地纠正。但书中通过大量案例指出,儿童的学习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那个画蓝色太阳的孩子,或许是某天看到了傍晚时分被乌云笼罩的太阳,或许是单纯觉得蓝色更漂亮。这并非“错误”,而是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与表达。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在一次“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没有提前准备好春天的图片和儿歌,而是带着孩子们到幼儿园的小花园里,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闻嗅。有的孩子发现小草冒出了嫩芽,有的孩子指着迎春花兴奋地喊“黄色的花”,还有的孩子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有的画下了小花园,有的用黏土捏出了小花,还有的编了一段关于蚂蚁的小故事。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当我们把主动权还给孩子,他们展现出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出色。
书中关于“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的内容,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班上有两个孩子,小宇活泼好动,总是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而朵朵则性格内向,常常安静地坐在角落,即使被提问也只是小声回应。过去,我总不自觉地更多关注小宇,觉得他“表现好”,对朵朵则有些担心,甚至会刻意引导她“大胆一点”。但书中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发展节奏和个性特点,内向的孩子并非“胆小”,他们可能更善于观察和思考,需要的是尊重而非改变。
之后,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与朵朵互动。我发现她喜欢画画,每次画画时都特别专注,作品也很有想法。于是,我经常在全班面前展示她的画作,表扬她“观察得真仔细,颜色搭配真好看”。慢慢地,朵朵开始愿意主动把画拿给我看,有时还会跟我分享画里的故事。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她甚至主动举手,想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小蝴蝶。看到她的变化,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尊重个体差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此外,书中对“游戏在儿童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也为我的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幼儿园的孩子天性爱玩,但过去我对“游戏”的理解有些片面,认为游戏只是“让孩子放松”“不吵闹”,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压缩游戏时间。但书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游戏中,孩子能发展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能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比如班上的“娃娃家”游戏,过去我只是简单地摆放一些玩具娃娃和家具,让孩子们自由玩耍。现在,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适时丰富游戏材料。当孩子们在“娃娃家”里扮演“爸爸妈妈”“医生”时,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语言和行为,比如“宝宝生病了,我们带他去看医生”“医生,你要轻轻打针哦”,这其实是他们在学习社交沟通;当几个孩子因为“谁当妈妈”发生争执时,他们需要协商解决,这便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不再把游戏看作“可有可无”,而是精心设计游戏环境、准备游戏材料,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读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这本书,我更加明白,幼儿教师不仅是“照顾者”,更是“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我们需要用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用耐心和爱心陪伴孩子,尊重他们的天性,理解他们的需求,见证他们每一个微小的成长。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努力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点灯人”,用爱与专业,为他们点亮通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