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循游戏脉络,伴成长同行 ——读《生长 生成 生发——PtoP的生成策略》有感(黄秋艳)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循游戏脉络,伴成长同行

——读《生长 生成 生发——PtoP的生成策略》有感

江阴市芙蓉幼儿园 黄秋艳

在幼教实践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常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部分教师既将游戏视为无教育价值的自发活动,又将其当作单一的教学工具,难以真正实现游戏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而《生长 生成 生发——PtoP的生成策略》一书,以温州四幼的实践案例为依托,清晰阐释了PtoP“游戏—生长点—新游戏”游戏链的内涵,不仅让我对课程游戏化有了全新认知,更让我在真实教学案例的对照中,读懂了“追随幼儿、共同成长”的教育真谛。

书中提到,幼儿的游戏具有自发性与持续性,给予幼儿弹性的游戏时间与自主空间,是激活游戏教育价值的关键。温州四幼不限制幼儿游戏时间的做法,让我想起班上“工程劳动做小木椅”的系列游戏。一次手工课上,孩子们看到木工区的木板与工具,自发讨论“能不能做一把小椅子给玩偶坐”。起初我担心操作安全,想直接否定,却想起书中“以幼儿视角看待游戏”的建议,便决定先观察。孩子们分工明确:有的测量木板长度,有的尝试用砂纸打磨边缘,有的讨论“椅子腿要做多长才不会倒”。过程中问题频发——木板拼接不牢固、椅子腿长短不一,有孩子急得直跺脚。我没有直接教方法,而是蹲下来问:“你们觉得椅子腿不一样长,是哪里出了问题呀?”孩子们立刻围在一起比对木板,发现是测量时没有统一标准。随后他们找来直尺,在木板上做好标记,还约定“每锯完一段都要比一比”。最终,虽然第一把小木椅歪歪扭扭,但孩子们却兴奋地抱着玩偶“试坐”,还提出“下次要做更稳的椅子”。这次游戏正是PtoP游戏链的起点:从“做小木椅”的初始游戏,到“解决椅子不稳”的生长点,再到“改进制作方法”的新期待,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自主探索中被充分激发。

书中强调,教师的有效观察是游戏课程化的核心,只有“先天不足后天补”,提升观察与解读能力,才能成为幼儿的“智慧接球者”。这一点在后续“改造旧椅子”的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发现班级里几把旧椅子的椅面破损、螺丝松动,便提议“把旧椅子改成新样子”。我没有直接布置任务,而是全程观察:有的孩子用彩绳缠绕椅腿做装饰,有的尝试用胶水修补椅面,还有孩子发现松动的螺丝,却不知道如何拧紧。这时我没有直接帮忙,而是拿出不同型号的螺丝刀,问:“你们觉得哪把螺丝刀能拧动这个螺丝呀?”孩子们通过对比螺丝刀与螺丝的大小,找到合适的工具,还总结出“大螺丝用大螺丝刀,小螺丝用小螺丝刀”的规律。改造完成后,有孩子提出“旧椅子虽然好看了,但坐着还是有点硬”,于是新的生长点出现——孩子们又开始讨论“用棉花、布料给椅子做坐垫”。整个过程中,我通过观察捕捉幼儿的需求,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支持,既没有主导游戏,又推动了游戏的深入,真正践行了“观察—解读—引导”的教育逻辑。

同时,书中指出,课程建构需始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导向,在“取与舍”中追随幼儿的兴趣,实现师幼共同成长。在“做小木椅”与“改造旧椅子”的游戏中,我始终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灵活调整引导方式。比如孩子们为“坐垫用什么颜色的布”争论时,我没有直接决定,而是组织他们投票,还引导他们思考“不同颜色的布搭配起来会不会更好看”;当孩子们合作制作时出现分工不均,我会问“你们觉得怎样分工才能更快完成任务呀”,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会协商与合作。这些细节让我明白,好的课程不是预设的“剧本”,而是师幼在互动中共同编织的“故事”——幼儿在探索中成长,教师在观察中反思,二者相辅相成。

读完这本书,再回顾“做小木椅”与“改造旧椅子”的案例,我深刻体会到PtoP游戏链的魅力:它不是机械的流程,而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智慧。当教师放下“指挥者”的身份,以“玩伴”的姿态倾听、观察、引导,就能发现每个游戏背后的生长点,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如今,班上的孩子们还会主动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积木柜太高拿不到积木”“植物角的花没人浇水”,并自发开展新的游戏探索。看着他们自信地讨论、勇敢地尝试、默契地合作,我真正感受到了幼教工作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源于见证幼儿在游戏中成长,也源于自己在实践中与幼儿共同进步。

未来的幼教之路,我将以《生长 生成 生发——PtoP的生成策略》为指引,带着对幼儿的尊重与对教育的热爱,继续探索游戏课程化的路径,让每个游戏都成为幼儿生长的土壤,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师幼共同成长的契机,真正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