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刘生权
摘 要:本文提出要告别文本中心,走向读者中心;摒弃教知识,转向用知识;脱离被动学习、碎片化学习,营构学习场域、深化学习结构等观点,须重构文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成任务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实现 任务教学 转变 课堂教学 样态
随着依标教学的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入转型的深水区。如何顺应新形势,从原有内容式的教学转向任务型的教学,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确立方向。更进一步讲,语文教师要历经新课程观和教学观的洗礼,突破旧有的教学认知圈,体认和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本文拟从改造和升级教学方式入手,谈谈实现任务教学的三种方式。
一、从文本剖析转向文本重构,活化语言运用实践
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剖析固然重要,它体现了对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基本阅读要求和鉴赏诉求。但是对语文课堂场域来说,过度进行文本剖析,或者说一味地“手术刀”式地肢解文本,把阅读结论定于一尊,会奔向微言大义的阅读狭路。它倾向于遮蔽读者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失却对阅读经验的构建,导致个性化阅读感受服膺于权威的解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成为“空中楼阁”,更谈不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观察平日的课堂,学生阅读过程囿于教师阅读概念的框架,甚至落入“阅读陷阱”者,比比皆是。因此,扭转过度依杖文本剖析的教学方式,尊重学习者的体验和认知,升级以读者中心的理念,重构文本,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新常态。
所谓重构文本,就是在阅读过程当中,重新审视文本,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空间,将文本归入读者的阅读经验范畴,驾驭文本,“耕耘”文本,让文本内部变形,乃至进行文本裂变,用专家的方式思考语言形式,重组文本,活化语言的实践运用。例如学习《复活》(节选),我们可以实施下面的主任务:有同学认为男女主人公能精神复活,有同学认为不能,有同学认为其中的某一人能。你的看法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经历、当前处境、心理变化、复活之路来探究主题。两位主人公都堕落过,正在变坏,需要救赎的力量;复活要从心灵开始,主人公有源于本性的向心力;复活又要双向的奔赴。这些问题的理解空间广阔,为梳理文本,驱动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它有效地避免了生硬地分析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主干问题能带动学生多角度次、多层进入文本。阅读路径也被多次开掘,师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多维推进。整个学习活动贯穿着文字信息梳理、文字内部关系重整、个人阅读经验的生成等语言运用活动。
《复活》(节选》)这一类文本具有经典性和内在规定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抓住了语言学习材料的特性,能够活化语言运用而不逾矩。当然,有的文本阅读不能脱离背景,孤立学习。语篇应该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这也是深化学习的需要。例如《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从前后背景看,司马光是反对革新的保守派,他曾给改革派王安石写了长达三千余字的、全面攻击新法的信,而《答司马谏议书》正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如果我们查阅两人的相关资料,可以这样设计学习任务:读了《答司马谏议书》,请以司马光的身份再给王安石写一封信,针对观点,表达不同的政见。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活动比一般的阅读方式更深入。首先学生必须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论。在此基础上理解其文风的简洁、理气的充沛。以司马光的身份写信,要立足于他对推行变法的现实困难和挑战清醒认知,避开王安石的犀利文风,以事实为依据,论述青苗法等改革操之过急的危害,逐一反驳王安石对自己观点的误解。当然王安石说理本身的谬误也可以纠偏。这样,学生经历了对文本的解构到建构,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映射文本,宏观扫描,局部关照,文本被充分利用,语言运用就立体化了。
所以说,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重构文本契机,能真正驱动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进行高品质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从学习知识转向运用知识,内化语文能力素养
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知识学习,超越了将知识学习定位于现成性、实体性知识的累积和获取,强调以知识运用、迁移为出发点,实现知识的情境性、迁移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要将现在的灌输静态知识,转到动态知识的运用上,从而养成掌握技能、塑造素养。下面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加以说明。
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倾听理性的声音,语文素养要求能知人论世,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要真正将说理的针地性、辩证分析和理性判断等语文知识转化成关键能力,无疑需要具体情境学习的迁移和内化。理解和掌握说理的针对性,如果将四篇《六国论》对举,设置群文联读,可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宋代的“三苏”各自写了一篇同题政论文——《六国论》。同写六国论,老苏誉最高。同学们想想看:为何父子三人的同题作文,苏老泉完胜才华横溢的两个儿子,最终成为久负盛名的传世名篇?通过课堂的梳理与探究,可以明确,苏轼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久存是因为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而秦朝速亡是没有重视养“士”,突出强调了“士”安邦定国的重要作用。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阐述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明代李祯也写了一篇《六国论》,他认为六国破灭是不施仁政,但李祯的这篇仍旧没有超越苏洵,这是什么原因呢?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苏轼、苏辙、李祯的三篇。苏洵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是借题发挥,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及其李祯的地方。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苏洵的文章更具有现实性,论说意图明显,针砭时弊。
至于辩证分析和理性判断的知识迁移,我们研读《六国论》,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之后,可以这样设问: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可是当时六国中齐燕赵三国并非赂秦而亡。作者是怎样处理与自己观点发生矛盾的这一“反例”,让论点自圆其说的? 这对读者的说理有什么启示?很显然,作者没有回避齐、燕、赵不赂秦而亡的“反例”,而是将其放在更大的历史发展趋势中,概括成“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判断,作为全文深入分析的有力支撑点。在论述过程中不忘树立“假想敌”,化解读者的疑惑,通过反例拓展思考,使得逻辑严密,说理周全而自洽。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赂秦说,以估评观点的论据、说理的充分性。如《阿房宫赋》认为六国亡于秦是因为未能“各爱其人”,苏洵认为六国天亡,弊在赂秦。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观点?站在今人的立场上,你会提出什么新的观点?又有哪些理由?试撰写《六国新论》发言提纲。
如果采用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大可与现实情境联结起来。设计单元大任务:我们面临信息时代、开放社会的诸多问题。年青人中有的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想做一个“躺平”青年,有些人对社会问题随意评价,更有甚者情绪化地指责和谩骂。我们该如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班级举行“青年中国说”演讲论坛,请同学们学习借鉴本单元文章中的表达方式,针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而负责任的青年言说者?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综合学习第八单元的说理知识,诸如确立对象、适度置信、合理质疑、审辨推断等,但是这些知识,不经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不能内化能能力和素养。因为理解内容,不是学习的终点。学习新知识,要经历、实践以及应用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观察与收集数据,提出并检验假设,得出结论,重新提出问题。
三、从回答问题转向问题解决,深化学习结构水平
回答问题的学习样式,其学习过程是线型的,学生往往局限于被动学习,得出的答案多是碎片化的。思维要求没有被放在高处和明处,导致教学惯性直奔结果,谈不上学习性阅读与写作,缺乏语言的完整、综合输出。究其原因,浅表学习多,深度学习少,因此要从学习结构上改造学习方式,改变重复、机械地学习来获得技能的途径。任务型学习本质上是深度学习,它的特点是学习设计要有逻辑性、结构性,突出体验性、自主性、选择性和迁移性。在日常的任务型教学里,我们要从教学内容层面转向阅读方法、写法能力和价值层面。具体而言,在教学实践中,从单元学习提示、学习任务出发,开发校本化的单元学习任务单。我们看一位教师设计和实施高中语文必修第七单元大单元学习任务单:
主任务:通过散文单元的学习,开展以“抒写风物,感悟风情”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
活动一:阅读散文,交流喜欢的“风景”。
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五篇文章,整体感知,对自己喜欢的写景文字作批注,并提炼标题,如“故都秋景图”“月下荷塘图”等。
要求:1.给画面命名;2.可从景物选取、写景手法、情景交融等方面入手;3.观点清晰,表达有条理。
活动二:比较不同“风物”的不同“风情”。
“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品景悟情,体会作者各自的情感、意趣。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篇目 |
风物 |
风情(情感、意趣) |
《故都的秋》 |
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都市闲人等 |
大雅大俗、凄清之美 |
《荷塘月色》 |
荷花、月色、莲、蛙声、蝉声等 |
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
《我与地坛》 |
野草、荒藤、蚂蚁、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母亲等 |
生命的苦痛与超越死亡的哲思,对母爱的复杂体验之情 |
《赤壁赋》 |
清风、明月、山水、歌声、古战场等 |
美景之乐、人生短促之慨、现实苦闷、变与不变的哲思理趣 |
《登泰山记》 |
石阶、溪水、山峰、晚日、迷雾、冰雪等 |
淡然洒脱、艰难的人生抉择、对未来的希望与豪情 |
活动三:用批注法,研讨交流写作手法。
活动四:以“抒写自然,感悟生命”为题写一篇征文,结集、评选作文。
不难窥见,上述教学立足项目化的语文学习,提炼了学习主题,兼顾散文的情与景的关系,关注“风物”与“风情”的核心知识,用文学大概念统摄若干学习项目,指向散文的内在肌理,即情感、意趣。而且加深了对不同散文风格的理解,体认悲愁、散淡、静谧、潇洒各具审美特色。教学过程中,不忘对各语篇支撑性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重整、构建,而读写成果的输出,学习性写作的表达,更是将单元学习结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层面。正如搭积木一样,选取有合宜的、价值的部件积木,矗立成大气象的新建筑。积约化地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种学习效果是技术化、模式化的问题式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和实施大单元学习任务时,既要有大概念观,也要有细节调控的思想。扩展学习资源,开展群文阅读,单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将两者的价值都达到最大化才是正途。
概言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完成从教内容到主动学习的转身,需要在已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不断深化和优化学习方式,学科素养的培育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