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培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有感
陆玮
语文名师很多,肖培东老师也是其中一个。读了肖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我对肖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教学就像小桥流水,润物细无声。他的课深入浅出,不管是问题链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引导,都真是太绝了。总体而言,该书对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体察和改变有以下几点。
一、实在
实在就是在课堂上遵循规律,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好课必须以语言教学为核心。
如:《壶口瀑布》一文,需要读出情感,读出情境,读出思想。读“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其中“跌”这个动词的运用,能不能换个动词?
“跌”的力量,“跌”的突然,“跌”的在绝境中宁死不服,是一种突围,一种突破。肖老师就是这样带领学生通过关键词,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完美契合。
二、灵动
灵动是在务实的基础上,努力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会迁移和转化,从而达到真正的发展。
灵动表现在“出其不意”。例如:在教《紫藤萝瀑布》时,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学生,初读就知道作者是在托物言志,肖老师就以“世间草木万千,为何偏偏托紫藤萝来言志”这一问来投石问路,单刀直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
灵动在“曲径通幽”——从问题的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如,教学郑振铎的《猫》,插图上的猫是第几只猫?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是什么?
迂回的艺术。拐个弯,变换角度让学生费尽思量地想,就会明白,从问题的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巧妙利用迂回的艺术。
灵动在“信手拈来”。肖老师在教《好久不见》作文课时,让学生打开窗户;在教《老王》一课时提问“老师”的老和“老王”的老有何区别。
陶行知说过:“发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应当包含了提问设计的艺术,善问的艺术。只要我们注重吃透“两头”(教材、学生),又“何愁没处下金钩”,设计不出诱人的高效的提问呢!
总之,灵动要把文本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讲求新旧知识的勾联,内外知识交融,唤醒学生的经验,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尊重
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肖老师说,语文教学不管是“实在”,还是“灵动”,还是“简约”,都离不开两个字“尊重”。尊重表现在对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教学规律的尊重上;对母语学习的尊重上;对教材和文本的尊重上;灵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尊重,对学生学习的尊重,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尊重是一切的底子。
肖老师的语文课堂以学生的身心成长为教学的根本追求,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循循善诱,引学助学,值得广大教师细细品味,积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