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江阴市夏江萍名师工作室 蔡海峰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文言特点,背诵故事。
2.讲述文言故事,体会艺术之美。
3.区分“朋友”与“知音”,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正音畅句,概括故事
1.导入新课
⑴聊聊朋友: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和为什么会成为朋友的故事。好朋友往往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如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对好朋友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⑵这个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出示介绍。提问:这个传说讲述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PPT出示介绍:《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它记载了大量先秦诸子的旧闻佚说、历史故事和传说。《伯牙鼓琴》就是其中的一篇传说。
⑶通过预习,你对伯牙和锺子期有什么了解?
例:伯牙是琴仙,锺子期是樵夫。
⑷一个琴仙,一个樵夫,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⑸学生运用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自由读文。
2.正音畅句
⑴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要点:一是根据注释确定读音,如“少”“汤”“为”;二是根据虚词和理解确定断句。“而”字单独停顿,“乎”连着前面的内容停顿,“以为”根据意思进行停顿。
⑵自由朗读故事,做到节奏分明,自然流利。
3.概括故事
⑴这个传说分为两个小故事,能不能分别找出一句话说一说。
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⑵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伯牙鼓琴概括,第二个小故事可以怎么概括?
例:伯牙绝弦。
小结: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锺子期死,伯牙绝弦。这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板块二:讲述故事,初识知音
1.走进人物
⑴伯牙是琴仙,他的琴艺如何?我们先走进第一个小故事,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要点:“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伯牙即兴创作,一个“志”字,伯牙用“心音”表现“琴音”,“方”与“少选之间”的娴熟,表现他“心之所念,必手而得之”的高超琴艺。
⑵锺子期是伯牙的好友,他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吗?
要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从伯牙的“琴音”中听到了他的“心音”。
2.讲述故事
⑴分角色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要点:角色朗读锺子期的语言,关注“乎”,通过“删比”的方法,感受“乎”字传情的作用。
⑵出示明月、清风、细雨的图片,用“方鼓琴而志在 。善哉乎鼓琴, 乎若 。少选之间而志在 。善哉乎鼓琴, 乎若 。”的句式续编故事。
例:方鼓琴而志在清风。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少选之间而志在明月。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3.初识知音
⑴探讨:故事为什么不写伯牙志在明月?清风?细雨?
提示:出示资料袋(一)
高山景行:出自《诗经·小雅》。原句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高山景行,喻崇高的品行。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恩泽。
要点:伯牙之“志”,在于高山流水,高远与宽广。
⑵伯牙弹的这首曲子是什么?代表了什么?
例:伯牙弹的这首曲子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代表伯牙的琴艺高超和志向远大。
⑶伯牙鼓《高山流水》,这首《高山流水》还有什么意味?
提示:出示资料袋(二)
伯牙、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例:高山流水遇知音。
板块三:话题探讨,再识知音
1.创设情境
⑴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⑵当听闻锺子期死这个讯息后,伯牙做了些什么?
例: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话题探讨
⑴伯牙还有一位琴师好友,见伯牙如此,一定有几个问题要问伯牙,他会问什么?
例:为何破琴绝弦?为何终身不复鼓琴?为何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⑵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怎么回答?
提示:出示资料袋(三)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⑶伯牙和子期的千古佳话,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提示:出示资料袋(四)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3.链接生活
说说生活中的朋友与知音。
板书:
伯牙鼓琴 觅
朋友 高山流水 心音 琴音 知音 锺子期
伯牙绝弦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