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要学会“品”与“思”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王益红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之52,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我们教师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听课要学会“品”。读完此文,结合平时的实践,我觉得,听课既要“品”,更要“思”。
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向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激情与思想:我一生的追求》中写道:我向名师学习,几年来我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000多节课……——这是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
现实中,很多人忽视听课,即使去听课,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听课带着应付的心态,必然是草草了事;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理念;带着领导的居高临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听课的角色中去。为听课而听课,为学习而学习,等于敷衍塞责。提高听课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以“品”课“思”课的心态走进教师的课堂。
古人品茶,注重一个“品”字。不但有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种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百忙之中,泡上泡上一壶,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一堂课,一堂有活力有智慧有情趣的课,也需要评课者用心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听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所以我们要用一种谦虚的心态听课,用一种欣赏而不是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教学。这样不仅能给授课者以客观的评价。也会使听课者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易于吸纳他人的教学优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在其个性化教学中总有一些能够展示教学魅力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要采取欣赏的心态去“品”课。尽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却又一股拼劲、闯劲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也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常常喜欢用很多新奇的思路和教育方法,甚至很多是老教师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新思路注入现代教学课堂,必然激活整个教学。“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的角色,唯有如此,听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听课、评课的真正目的。
学习离不开思考,听课是教师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也离不开思考。“思则明,不思则暗”,没有思考,听课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带着思考去听课,首先我们要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自己要先解读教材,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去上,会制订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怎样的教学流程,怎样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不再是课堂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的参与者。听课前,我们要盘点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困惑和盲点,让自己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态度去听课。我们要明白自己想听什么,怎样去听。
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了,打开我的听课笔记本,在我记录本的右边,我总写着一些划线的句子,有的句子前面是个“T”,有些句子前面写个“F”,这些都是我在听课时的思索。“T”是我觉得比较欣赏的地方,“F”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在常把听课说成“课堂观察”。想想也是的,走进别人的课堂,岂能只是听听而已。而观察,让听课者有了一个全方位关注课堂的机会: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从关注现象到追寻意义;从关注成效到关注问题。想想以前自己听课,总是闷着头拼命记,抬头观察的时间很少;总是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别人,很少想一想与自己教学行为的关系;评课时也总能说两句,但缺乏深刻的思考,更没有改进的策略;听课时总是漫无目的,很少带着问题和目标走进他人的课堂。如此等等。我不得不怀疑:我这也算是听课吗?我还会听课吗?读读文章的结语,更让我感觉听课——不,应该说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
作为教师,听课是一项非常平常的工作。要想让听课不成为任务,要想让所听的每一节课对自己都有益处,我们就应该带着思考,能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思想和观念。
让我们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品课,品出课堂的创新之举,品出课堂爆发出的智慧火花,品出令人深思的教学机智。
让我们带着积极的心态去思课,通过思考学习提高,走好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向专家型的名师队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