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顾慧丽
当我第一次看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时,就猜测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书的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提升教师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这里面竟然提到了“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这两个接中国教育地气的词,我又对它有了一些期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先生说道:“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翻阅的书。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已经制定,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最紧迫、最需要的当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此书的推出,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希望此书能够帮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突破‘理念向行动’转化的关键环节!”我也渴望通过阅读此书能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目前的语文教学强调大单元整合教学,这本书恰好阐述了构思单元教学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并通过活动设计在单元实施中加以落实。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这么先进的理念,而且在不断完善。书中不仅有理论指导,还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方便读者理解作者重点提出的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计划该如何制订才能使每位同学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离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可以说,这个问题涵盖了教育的主要难题。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关键词是“理解”。作者综合分析了教育经典理论,结合数年实践,立体构建了“理解”框架,既有“横切面”上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自知和神入六个侧面,又在“纵切面”将理解的基础分为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三个层面。这样的立体结构就如同为初登险峰者指明道路一般,让教师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开阔的思路和清晰的路径;使学科大概念、本质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等诸多浮在云端的理念有了可循的方向与阶梯。
我最初对“理解”这个词的理解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而作者提出了“理解”的六个侧面,特别是后三个侧面(洞察、自知和神入)对我是很有启发的。洞察即批判性的、富有洞见性的观点,是一种成熟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就会给学生灌输很多观念和知识,学生很自然地会形成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学习的习惯,老师被神化,学生慢慢地失去了自我,他们可以读可以背可以写,但就是思考的能力慢慢退化了,或者说个性化思考越来越少了,这样不仅掩盖了学生的思想之光,也让老师的课堂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灵魂的对话者。
神入,即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将心比心”,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当学生能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时,任何老师的讲解就显得是那么多余,况且感受别人的情感不是靠讲解获得的,这条路走不通,唯有靠学生自己的体会来获得。
自知是我认为最难达到的层面,要求我们自觉地质疑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要求我们自律,寻找思维中不可避免的盲点或疏忽;也要求我们勇敢面对潜在有效的习惯、天真的自信、强大的信念与看似完整的世界观中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自律需要勇气和坚持,因为理性的理解使我们质疑,甚至有时会解除我们强大的信念。人最难的就是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即自省,这一点在写作课上显得尤为重要,只靠别人指导只能获得有局限的进步,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有大的突破。我觉得我需要重新树立自己的教学观点: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我们应该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者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动和绩效评估。这些侧面帮助我们在工作中避免盲点。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建构而来。因此,开发学生理解力的课程要做的就是“教”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事实和技能,还应当探究它们的意义。
书里有一句话很打动我,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是啊,今天所有的教,都是为未来而教,为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地追求理解的过程,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适合社会,改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