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于寻常处觅深意
——初读孙绍振先生《名作细读》有感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这段话在后面的插图中再次出现,足见孙老师对自己的这几句话颇为重视。孙老师说:“从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名作细读》书皮上的这段话深深震撼了我,我不仅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是在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
作为教师,我们读的课文多数是经典,会有许多现成的答案,别人正确的我们要拿来为已用。当自己有不同的解读时,我们要大胆地去验证。因为,真正的阅读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对话,是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正如孙老师所说:“读作品,要真读懂,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读过之后,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是没有真正读懂。
不记得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凡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都希望能上出自己的风格;但凡听名师的课,我们都会为他对这篇看似熟悉的文章的独特解读而叫好。”确实,简单的一句话却倒出了所有语文老师的愿望。
名师的课也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某篇课文独特的解读而成为名课。
也许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素养应该也是对文本的细读,能从文本中读出属于个人的感受,能够读出个性,读出与众不同。
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初步体会:
一、分析文本,读出个性,提倡多元解读要避免随意性
分析文本,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照搬教参的说法。自己应该尽可能去挖掘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独特的表现方式,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理论依据。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在解读过程中,就是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来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是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在这里孙教授提醒我们,“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部《红楼梦》,但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是对的,就是对,也没达到同样的深度。”当学生误把精华当糟粕,或者偏离了主流所认可的“共同视域”时,我想我们要做的不是随声附和,而是精辟地指出其不足之处。
二、尽可能去实现与学生的“视界融合”
语文课堂上,通过文本细读,不仅可以共同品味语文的芬芳,也能在师生的互动中发现更多的曾被遮蔽的地方,达到教学相长。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会高于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读文本,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而且这种感悟和发现不仅要与本课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的主导倾向相契合,还要与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接轨,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的文本对话中形成视野融合,教师才能真正通过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
毋庸置疑,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语文意识”。的确如此,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教出“语文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且有学者早已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它才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的。”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细读”中去品味“经典”所在。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教师须练就一双慧眼,敏锐地识别,及时地捕捉,果断地做出决策。如此,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有可能使得“细微之处见精彩,细微之处显神奇”,而这“精彩、神奇”之中又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如孙老师所说“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当我们捕捉到那隐藏在文本内部的对比之处,我们应该像孙绍振先生那样当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学生孜孜不倦地寻找,从而拥有发现的快乐!
个性最精彩。愿我们会如一只只白鸟,最终展翅自由飞翔在语文的天地间,在湛蓝的天空上划出一道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精彩的飞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