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让思维走向深处
——以三上《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为例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顾慧丽
摘要:人的思维过程离不开比较。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比较”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构成知识的有机体,从而提升语文素养,让思维走向深处。笔者以《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为例,通过对词句、语段、文本、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在比较中积累生动的语句、品味精妙的语言、把握文章的结构、提升表达的能力。这样教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让思维走向开阔、多元、深刻、灵活。
关键词:比较 思维
正文:
随着陈先云先生“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主要体现在能深入分析问题,善于概括归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思维过程离不开比较,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比较”的方法,把内容、形式等相近或相对的语言材料放在一起对比着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串联相关知识,抽象出对某一问题本质性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个性,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
下面以统编教材三上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小散文,语言生动优美、想象丰富,向孩子们展现了自然之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言。王尚荣说:学习语言的精确妥帖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比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我运用多层次的比较策略,以“美妙”为文眼导入、品味、感悟、体验、延伸,使学生对语言、结构、主题等有了更深入的发现,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在比较中积累,让思维走向开阔。
语文教学中,各类知识有时会杂乱无序,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比如字词教学中的归类识记,可以围绕一个意思,将多个词语或句式组合在一起,比较异同,加深理解,便于诵读积累,促进在不同语境中准确运用。
片段一:拟声词的比较。
出示一组描写水声的拟声词:淙淙潺潺哗哗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在读正确、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这一组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很快,学生发现这些词都是拟声词,而且都是描写水声的;前三个是两个字的拟声词,后两个是四个字的拟声词。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有更深层次的发现呢?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语境:“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 ),流向河流;河流( ),流向大海;大海( ),汹涌澎湃。”学生通过把“淙淙”“潺潺”“哗哗”送进句子里品读比较,发现其规律和含义,领悟到句子的节奏变化,同时也体会到了声音的大和小、高和低的变化。
片段二:短语的比较
出示一组描写大自然的声音的短语:
轻快的山中小曲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 热闹的音乐会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这些声音你在生活中听过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但因为这些声音比较抽象,或者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还不够,所以说得不大清楚。适时,我播放轻柔的弦乐和《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分别选用一个短语来形容。通过这样的音乐体验,学生对这六个短语、六种声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很自然地把以上的词语分了两类,一种细微轻柔,一种热闹雄壮,并带着音乐的节奏读出声音的不同。把这样两组表示完全不同风格音乐的短语放在一起归类比较,知识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和规律,也更便于学生掌握和积累。
片段三:描写方法的比较
把以上两组词语放在一起比较,有什么发现?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学生很快发现两组词的异同。老师相机点拨:同样都是描写水声,第一组直接用拟声词模拟声音,这是直接表达;第二组是作者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这是形象化的表达。描写同一种事物,可以有如此丰富生动的表达。这些词句都值得积累下来,可以归类摘抄。
描写声音的词句是本课最有特色、最需要感受和积累的部分。以上三个教学片断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描写声音词语的生动形象,在比读中感受偏正词组描写不同声音的准确妥帖,在音频辅助下感受描写声音变化的美好奇妙。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比较中感知,从比较中理解,从比较中学到他人的用词之艺术技巧,从比较中获得词语的积累,让思维走向多维与开阔。
二、在比较中品味,让思维走向深刻。
这篇课文的语句很有特点,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有新鲜感。如果把比较的方法引入到句子教学,必将使句子学习更加扎实有效。在教学中,我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词,在对读中比较,在想象说话中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如写“风”中与这么一句:“当微风拂过……当狂风吹起……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这句话中两个分句写了“微风”和“狂风”两种情况,一个“呢喃细语”一个“充满力量”,再用分号隔开,读起来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并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这样独特的句式表达,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非常值得品味。教学中,我让一个学生与全体学生对比读句子,在朗读中比较“微风”和“狂风”声音的不同描写;接着抓关键词,师生合作对比读:当微风拂过——(学生对);当微风拂过,声音轻轻柔柔——(学生对);当微风拂过,声音轻轻柔柔,令人感到大自然的温柔——(学生对)。这三个层次的对读,是非常具有思维挑战力的,为了对得工整,学生需要根据老师提示的句式特点,选择合适的词句来对,在对读中感受声音变化的美妙,感受句式表达的工整之美,同时也发现了问题:这么一对读,哪些句子是多余的了?能不能去掉?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可以让句子更生动,而是通过一遍遍地对读句子,让学生产生质疑,与原文比较,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可以让文章更形象更生动。
又如学习这一句话:“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我聚焦四个“不一样”,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风的手指弹奏在不同树木的叶子上,会发出怎样不同的声音,并用一定的句式说话;又联读北宋郭熙的古诗《四时之风》片段,比较四季风声的不同,从而读出四个“不一样”背后的真正含义,感受声音的丰富与其变化的美妙。
抓住关键词比较阅读,是文本细读的一个有效的抓手。寻找有价值的比较点,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架设起支点,让学生在有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中,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想象语言背后丰富的内涵。学生在比较中锤炼思维的深刻性,推动思维向文本的更深处延展。
三、在比较中赏读,让思维走向多元。
即使是描写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作者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悟。同时,在刻画事物细节的时候,也会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对描写事物或主题相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时,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学习到对于同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刻画方法,而同一种事物也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
用怎样的文字来描写丰富多彩的声音呢?《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孩子们领略到了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不同的作家又是如何描写声音呢?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文章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如《春夜听雨》这首诗从两方面写了春夜雨声: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叮叮咚咚”;另一种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心声,即春夜雨声给作者带来的感受,如“咔咔”。通过佳句赏析,发现句中拟声词的运用,以及把雨滴当成人来写的方式,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丰富的联想,使句子更加生动,情感更丰富,写出了春夜听雨的诗意、曼妙、温情,充满情趣。而金波的《下雪的声音》,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调动感官,在对下雪声音的描述中,把自己对雪花的感触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雪花的轻柔优美、亲切温馨、缠绵温暖。
学完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后,推荐学生阅读这两篇文章。先让学生自学,完成任务清单,包括概括文章内容、关注描写声音的语句、摘抄描写雨声和雪声的好词佳句。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两篇文章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联结《大自然的声音》一文,发觉看似相同之处的不同点,在比较中赏读文本独特生动的表达,体会词句的妥帖精准。这样,把几篇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比较赏读,可以系统地掌握描写声音的一般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接下来的练笔“美妙的声音”打下基础。
不同文本的比较,是对文本内阅读比较的深入。它突破了学生基于单个文本阅读学习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不同文本之间的阅读比较。在面对同一种事物时,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提升阅读品味,让思维走向多元和开放。
四、在比较中迁移,让思维走向灵活。
段落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关注段落的结构、层次和表达三个方面。而结构驾驭能力又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语文素养。不管是同一种结构的求同比较,还是不同结构的求异比较,都能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一般结构方法,获得整体认识,从而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
教学中我先紧扣中心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抛出问题:文中写了谁的声音?学生通过找关键词知道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接着进一步追问:他们怎么样,请用课文的语言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三句话,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有什么发现?通过浏览全文,前后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三句话都是比喻句,风和水都是“音乐家”,而动物是“歌手”。不同的喻体,体现的则是作者用词的准确与考究。这三句话都在每一段的段首,是每一段的总起句,后面的话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同时这三句话又都是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一中心句来写的,全文形成了总分的结构。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似曾相识。前面一个单元的《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基本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这篇课文没有像前几篇文章一样有一个总结的自然段,可以试着让学生迁移这样的写法,在第四自然段的后面再补上一个自然段,也变成总分总的结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仿照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美妙的声音,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个音乐厅”等。要求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准确使用拟声词,运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前后联结,比较发现,迁移运用。此环节以比较每段的总起句为抓手,理清文章脉络,在比较中体会构段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巧妙。光读懂还远远不够,善于迁移是语言智慧的体现。要想读懂悟透语言现象背后的言语形式和表达结构,就要“化知为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关照自己的生活,灵活地将言语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在相似迁移中体现自己的语言智慧,让思维更加灵活。
整个教学中,我多角度地运用比较的策略,让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生动的语句,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的精准与巧妙,在比较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比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层次递进,螺旋上升,激发思维。
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发现,语文教学也就很难向深处推进。假如把阅读看作一次寻宝之旅,比较就如同开启宝藏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好比较这把“钥匙”,关注文本中丰富的语言材料,领着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主探究,提升思维品质,从而真正把“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俞润山.比较阅读,让思维与语文和谐共生[J].内蒙古教育,2019,(9)
[2]刘荣华.在统编语文教材比较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J].小学语文教师,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