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类结构”教学: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新方向
顾琴
一、单元“类结构”教学的内涵厘定
所谓单元“类结构”教学,是指教师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在文本解读和学生分析的交融共生中,将一组在文体或体裁、主题、语文能力、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材与教学资源进行重整,组成结构教学单元,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二、单元“类结构”教学的价值旨归
1.从“个”到“类”:彰显单元教学的“整体之美”。
2.从“木”到“林”:把握单元教学的“逻辑之链”。
3.从“知”到“智”:引发单元教学的“探究之乐”。
4.从“碎”到“整”:满足儿童生命的“成长之需”
三、单元“类结构”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类化——在结构的明晰中彰显单元教学的理性内涵
1.类化目标结构:凸显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
确定单元“类结构”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四个层级:单元总目标、单元年段目标、单元阶段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四级目标从学情、文本个性、课程视域等角度出发,类化了三维目标,凸显了单元的核心教学价值。
我们将单元“类结构”教学分为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和单元总结课三个阶段,在单元推进课教学中又分为基础篇、发展篇、联系篇等不同的教学时段。
2.类化知识结构:建构单元教学的知识体系。
3.类化方法结构:促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迁移。
方法“类结构”,是指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方法结构。苏教版四上第3单元的景物类文,我们总结出的方法“类结构”是“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在具体的环节中,我们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方法结构进行细化,如“想画面”环节,可以抓细节再现画面,抓词句扩充画面,给画面加背景,给画面定色彩,给画面配音乐等,带着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文字背后的画面,读出景中蕴藏的情感。适切的方法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一篇,带一组,学一组,带一类,在迁移中真正“会学”。
4.类化过程结构:推进单元教学的有效运行。
过程“类结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给结构的方法,也指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结构的过程,其背后是体现某一单元“类结构”特征的过程逻辑的寻找和确认。以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景物类文教学为例,与之相应的教与学过程结构,可以概括为
|
|
|
明晰特点
|
|
|
|
学:
(二)内化——在结构的运用中加速语文素养的转化进程
1.单元重组:在比较中探寻共同的支点,促进同化。
在一定时间、环境下围绕群体活动进行描写的生活画面就是场面描写。
同样是场面描写,表达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点面结合,有动静结合。
《郑和远航》《大江保卫战》《水》
2.“图式”重建:在更新中提升思维的层次,有效顺应。
从认知角度看,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示、不断构建图示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图示也处在形成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因而单元“类结构”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类单元”文本的学习中用好典型篇章,建构起基本的篇章图示,如记叙文“六要素”的图式、总分图式等,提高其理解和把握类文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明晰不同“类单元”文本在内容、语言、情意表达等方面的共性与区别,促其不断重构新的图式体系,实现原有认知结构的更新和拓展。
(《海伦 凯勒》)写人类文章阅读图式:知人物、明特点、品细节、悟情感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事类文章阅读图式:找要素、理顺序、品细节、悟情感
(整体观照13篇文章)写人记事类文章阅读图式:知故事、识人物、悟情感、明事理
3.“课程”重建:在延展中开放教学的时空,推进平衡。
我们对单元“类结构”的教学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重构:一是重构课程形态,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二是重构课程内容,变文本的“故事存在”为“功能存在”,建构单元教学内在的结构体系;三是重构课程教学形式,变“纸上谈兵”为“实践融合”,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
重构的“类结构”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学课文、读故事、讲故事、习作练习。
【推荐理由】
教学不能零敲碎打,需要整体思考、系统规划。统编版教材,已经按照语文要素,将文本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一般不需要重新整理。我们可以做什么呢?首先,可以细化语文要素,把语文要素分解到每个教学内容中去,形成一个训练的系统,保证语文要素的学习、语文能力的提升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次,我们可以把口语交际、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的内容,进行微调,把它们与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匹配度。所以,学习这篇论文,重要的是改变观点,学习方法,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实践、思考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