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王玉芸读《试探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2022-04-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其他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形式之一

祝塘中心小学  王玉芸

寒假中拜读了李伟胜老师的《试探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一文,李老师提出,从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尝试如下教学策略:在呈现知识内容时,为学生敞开发展空间,使他们有可能主动领会、解释并创造其中各种事物的文化意义;在组织学习活动时,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在促成师生、生生在集体学习氛围中进行多向互动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形成更严密的思考和更有独创性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对于我这个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文章比较深奥,但说老实话,我更多地是在文章中看到的是“为什么”,而并没有“怎么做”。当然,文章的理论高度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才能指导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李老师提到,要将学生参与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需要在组织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说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前几年,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理想状态中,小组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充分、热烈参与讨论、交流,思想得到碰撞,每一位学生在生生交流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语言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代表小组再进行组际交流,在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中让学生不断贡献学习资源小组成果得到集体的认可,体验成功。这是每一位开展小组学习的老师都想要达到的效果。但实际上呢?小组学习成为公开课上的花架子,为形式而形式,为自主而自主,学生只是在公开课那一节课上来演示一下,到底小组学习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有没有价值,真正有多少学生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和讨论中去呢?答案只有上课的学生和老师知道,或者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们并不懂。有很多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一个旁观者,课堂上展示的小组学习成果,也许是老师提前准备好的,也许只是个别出色的学生独立的思考,而这些出色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即使没有小组学习的过程,他们也能独立展示。这就导致小组学习流于形式,渐渐也在许多公开展示课上“失宠”,不再使用这种方式。

但是,我个人其实还是认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但是,这种方式确实比较难操作,他必须要在学生训练两到三年的时间,才可能真正呈现效果,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想状态。20年前,我在之前的学校承担过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研究,也确实实践过小组学习,一个二十多人的班级,组成四五个学习小组,相对,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关注小组学习的效果,从一二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展示自我、如何开展讨论,小组学习成果可以合作展示,可以派代表展示。小组的合作意识,学生地参与度,都可以在一节节课中,慢慢磨练,慢慢提升,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确实敢于展示、学习合作,小组学习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现在的教学环境,老师们好像都无法停下来慢慢指导学生。只能在赶进度、赶作业、赶时间的过程中,迈着急匆匆的教学脚步,挥着鞭子赶“羊儿们”吃草。至于这个草好不好吃,有没有消化,羊儿们爱不爱吃,已经顾不得了。

如果老师们放慢脚步,在平时的课堂中,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能把更多的时间留一些给学生们,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们在自主的小组学习中,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见,并将自己的思考贡献出来参与集体研讨,那么学生能从更多视角更充分地理解知识内容,生成知识意义,并体验独立探究和集体研讨带来的成功。当然,学习小组的安排,组长的培训,指导,组员合作意识的培养等等,都是我们要研究学习的,只有每一个环节都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效果才可能真正落实。

 

  • 阅读(4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