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读《教海漫记》有感
这本厚厚的书很早就买了。
买时还颇有些不以为然,没看时也觉得不过尔尔。直到教书两年后的今天,捧起这本书认认真真地看起来,才惊觉这真是明珠在侧,而我却不知珍惜。真是跌足长叹,暗暗叫悔。
不过,做了几年“教书匠”,积累了几年得得失失,挣扎了几年的“我不该”与“我幸亏”,纠结了几年的是与非。
而今,竟是因缘际会。读此书不像读书,倒像是于老在我身边为我出谋划策,给我金玉良言。一开始,我是打着哈欠躺着看,越看越是兴起,最后索性觉也不睡了,光读不够,光听不够,我也得记录些什么,于是翻身起来,找了一支笔在书上写写评评,与之对话。
这样,我也成了于老的学生,他不仅教我教书育人的技巧与方法,他还在教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正直与坦诚,教我“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与宽容,还教我立德修身,兼听则明的气度……
一本《教海漫记》,四个篇章的点点滴滴,随意抽一点谈起,都可以洋洋洒洒地说好多好多,甚至随意从文章的一个小小的教育故事说去,就可以谈论许许多多的教育得失。多次若有所悟的赞叹和数次情不自禁地落泪,诸多的感悟、感慨、感动、感怀,也实实在在积淀在心中慢慢发酵,归纳起来,竟也就是这简单的一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看《给初为人师的女儿“支招儿”》的时候,我还能在页边眉批“这个得加练!”等到读《爱屋及乌——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时,为于老的多才多艺赞叹的同时,也让我高山仰止,写下了这样的眉批“哎,十八般武艺,我样样欠妥,真是压力山大。”但是接着往下读的时候,却写下来一个个眉批“这个每天15分钟,和孩子一起练吧。”“原来造句训练是这样!”……一个个教学、教育的闪光点就在这里熠熠发光,我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拼命地抬眼看,甚至迫不及待地准备实践起来。这是于老在教我如何“学为人师”哪!
在读《“第八次”》的时候,我不禁赞叹,做老师,看来不能怕动情,而该时时动情。该心灵鸡汤,而且该时时心灵鸡汤。真、善、美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真谛,也就是教育的真相。老师不畏真心的流动,学生自然也就懂得如何求真;老师一心求善,学生自然也就能够懂得善良的美丽!读罢《“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我叹道,能将工作做成事业,是本事。但能将事业做成志业,是格局。此爱,此痴,令我高山之下,景行行止,自叹弗如。”这亦是于老在教我何为“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学习如何成为别人的老师是一种恒久的积累,也是一辈子的命题!
十二年寒窗苦读是知识的积淀,四年的大学教育学熏陶是气质的培养,兴趣的养成,阅读的选择……这一切都是最基本的积累,而真正的学习其实还是在成为老师之后。如何深入浅出的讲解,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何能够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最重要是学习如何与一个个鲜明活泼、截然不同的生命相处……这不是书本能够教会的,这也不是随随便便能躬行出的结果。
也许学为人师,是在酿酒,酿一坛纯净透明、醇馥幽郁、回味悠长的好酒,需要时间的发酵,需要岁月的历练,需要安静的以爱修行。
是啊,正如文中所说“心中藏着爱和善意,耐心说服也罢,电闪雷鸣发作也罢,指指戳戳训斥也罢,都是爱的自然流露。”这一句话让我更加读懂了教育。教育不就是这样,无条件的关怀,无条件的支持,去点亮生命,去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生命的方向,去实现此生来这世上走一遭的意义。
也许我学习一辈子,成为人师,无非是要做一个纽扣,做一个结,让人类的文化、思想、价值流动下去、传承下去。微笑地看着学生,微笑就流传了下去;抑扬顿挫地读书,语言的美就传承了下去……于是,“行为世范”说大很大,说小亦很小。做一个小小的教师,做这一个大大的结,连结起古与今点滴思想的流淌,启蒙稚子五彩绚烂的心智。
古人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读这本书,我似乎读懂了于老的一颗赤忱之心。也许能在此生因缘之中,得以受教与于老,实在是大大的确幸。这样的感恩之心,实在不知如何表达。
最后,我掩卷长思,心中涌动的是迫不及待,心头澎湃的是一份甜蜜的职责所在。我一直在想,也许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实实在在是我前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为了“行为世范”,所以我才能在人生中兢兢业业地“学为人师”。
这样我能够遇见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无数生命的精彩绽放,能够还掉前几世欠掉的各种因缘债果,亦能让我广种福田,收获点亮四面风的笑响,收获一树树的花开。
也许,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经年之后,我也能学着于老说句:最后,我终于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