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云)《名作细读》第四章读后感 2022-04-1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名作细读》第四章读后感

李秋云

前阵子去南京明孝陵,也就是朱元璋的陵墓游玩,排队入园时,后面跟着的是一家三口,小朋友大概幼儿园的年纪,我们前后脚踏进园区,一声稚嫩的童声响起:“爸爸妈妈,我们到家啦!”童言无忌,惹得周围的游客哈哈大笑。童言童语,童心童趣,生活中随处可见,更别说我们的日常就是跟儿童打交道。《名作细读》第四章节为《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从章节的题目来看,这一章似乎是整本书里比较容易理解的了。何况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儿童而来,理解儿童又有何难?可当我带着如此心情读完这一章节,不得不承认,长大后的我们,似乎不会做儿童了。

前言中孙绍振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名言:“熟知非真知,对于童心、童趣说得越多,真正的理解却有越少的现象。”短短一句话,我深思了许久,回顾自己的文本解读、课堂教学、作文批改,似乎的确如此。拿到一篇新课文,总按照自己的固有经验,将文学常识、写作手法、思想主题等等解析了淋漓尽致,自认为解读得相当到位,走进教室侃侃而谈。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堂哪还有什么语文味儿呢?一篇妙趣横生的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犹记得以前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反反复复颠来倒去,从修辞品析到句式,从句式品析到写作背景,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萧红的快乐、自由。现在想来就是绕远了,课文通俗易懂、语言浅显朴实,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不成问题,明明读一读、说一说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非得要弄得艰涩不堪,一次次的追问后,学生哪还能感受到萧红的快乐呢?无非只是觉得这节语文课无聊漫长且痛苦。

批改作文时,有时会嫌弃学生的文章缺少童趣,读了这一章,我恍然大悟,童心、童趣不就是他们本身就拥有的吗?可我在教学作文时,为了方便统一评改、为了应试,常常是先给出一个作文的模具,然后复习几种写法,最后让学生动笔写,结果写上来的内容千篇一律。有一次学生上交了作文草稿,我一看,怎么空白处还有密密麻麻的一串文字,再一看:语言、动作、神态、比喻、拟人、排比……原来是这个学生在提醒自己要将这些写在作文里。突然我脑袋里立刻浮现出一个词——八股文!之后细细读他的作文,技巧有余,真情不足,哎!看样子得好好改改教作文的方法了!

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认知代替儿童的认知,用自己的话语去想象儿童的话语。所以朱光潜先生才会说,真正理解童心、童趣的却很少。我想起曾经批到一篇作文草稿,最后一小节说:“我不知道爸爸妈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相信这个世界,但我却知道,他们只是不懂得体会生活而已。我不会小气,我不会不去帮助别人,我变得更喜欢这个世界,更想去这个世界看一看了。”若有时候,我们能俯下身来做孩子,是不是更利于教学呢?是不是也能跟四十个孩子一起,找到混沌初开的心灵的精彩?

  • 阅读(4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