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模样
——读《阅读力》有感
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黄晓艳
放暑假之前,学校照例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我拿到的是《阅读力》这本书。一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它。蓝黑色的封面显得广博而深邃,封面上一个大大的篆体“书”字,似在无声叙述人类悠久的阅读文明史。什么是阅读力呢?怀着好奇的心态,我郑重地翻开了它。
这本书从人类的源远流长的阅读历史讲起,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阅读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明确了信息时代,读书依然是现代社会人们成长的必由之路。接着系统阐述几种阅读的方法,从培养阅读的习惯到阅读要动口、动手、动心,到辩证看待快阅读和慢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作者聂震宁对于“阅读”的观点深刻,论据详实,所做的深入大量的研究让人叹服,为我的阅读视野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忍不住放慢节奏,字字慢读,句句细品。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阅读力首先有赖于阅读者读书习惯的养成。这句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孟子有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所谓阅读者的“正己”,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是一个人阅读力的基石,一时的阅读习惯影响一时的阅读成效,终身的阅读习惯影响终身的阅读成效。读书,倘若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生命需求,终究也不是长远之事。此时,不禁掩卷自问:有多少日子,我已远离了那种泡一杯香茗,就一盏台灯,捧一本静心阅读的生活了?有多少时候,我已经习惯用忙碌的借口来搪塞疏远阅读的尴尬?确实,忙碌的工作、繁杂的生活让我心灵的琴弦恹恹欲睡,使我惧怕阅读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就算偶尔翻阅教学杂志也是走马观花,但,我是真的抽不出时间和书本约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书中这样说:“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别无他法,只有不断地实际操练。”具体到操作步骤,那就是“每日”和“用心”。每日去做,日日积累,日复一日,知识就成了智慧。用心去读,则讲究内在的精神和思维的操练。“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多么重要的“每日”和“用心”,多么朴素的真理!这样长此以往,将自己的生命浸泡在书籍中,让读过的好书长在自己的骨血里,你的外表也呈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来。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模样吗?
阅读,是我们最好的模样。作为教师的我们,尤其应该读书。因为,“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那,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呢?首先,我们应该博览群书。历来教坛上的名师大家,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望尘莫及,也更让我觉得,做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确实是需要有一点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属于专业范畴。教师加强文学修养,才能够懂得文字的奥妙,才能够引领孩子欣赏文字、驾驭文字。加强文化修养的途径是多阅读, 可以读读专业书籍,也可以读读优秀文学作品;既要读古典文学,也要读当代文学;既要读中国文学,也要读外国文学。读书的同时还要勤思考、善积累,加强自身的内化、提升,课堂上才能够信手拈来,巧妙生成。
其次,当然还应该要读一读专业理论、教育经典。我们可以读一读教育心理专著,也可以走近大师,品一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世界教育大家的经典著作,抑或是向当代教育名家如孙双金、薛法根学习课堂教学艺术。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重要的是细读教材文本。朱光潜说:“要有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语文教学,需要一双“审美的眼睛”。这一双审美的眼睛,就是指潜心细读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只有自己真正走入了文本,发现了文本有价值的地方,才有资格与学生交流。有的老师习惯“拿来主义”,表面看是节约了时间,省了心力,实际上长此以往,丧失了文本解读的功力,“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为此,教师要对教材翻来覆去地研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才敢、才能走进课堂。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是的,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丰盈,真好。让我们拿起书本,让阅读成为我们最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