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倪月香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读书笔记 2022-04-10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改变中实践,实践中创新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读书笔记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这本书以语文学科核心能力为中心,围绕如何评价以及如何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等工作,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诊断——改进”流程。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核心能力表现测评划分为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三个能力层级,以积累、阅读和表达三个领域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表现水平,测试材料链接学生生活,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具体、完整地活动中得以客观、真实地展现,更具有时代特点。

近两年,“核心素养”备受关注,如何评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语文学科能力,以及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是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些启示。

一、关注广泛的阅读

一名学生上交试卷后地第一句话就是“我真后悔没多读点书!”测试访谈反应出最多的就是学生阅读量小、阅读面窄的现实问题。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首先应从广泛阅读抓起。就师者而言,当遇到课题研究、学科专业素养人的提升、教学技能与班级管理的提高等等诉求,阅读就成为一种最低成本的捷径,它带领我们通过他人的思想文笔延伸自己。就学生而言,阅读这一环节,是凸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之重要。

测评中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在教科书外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测评中的积累的素材不仅指教科书中的篇目,它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评和成语、俗语、格言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材料,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海量阅读,需要拓宽阅读的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整合阅读材料,以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等形式,开展阅读活动,充分激发阅读兴趣,广泛课内外阅读,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夯实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量的积累,要有博览群书的气魄,要有多角度、多视野地观摩。只有有了丰厚的积累,“才可能在无序的现象中发现有序的规律,才可能穿越时空、对话先贤,形成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

二、提倡真实的情境

测评访谈中,学生认为积累部分,与平常所做的基础知识题目差别很大,实用类阅读和任务型表达很新颖,有综合性学习的味道。这都是因为这一切都融入到了真实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了。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语文学习成果需要在生活实际中得到有效运用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形成一种“大课程”观,即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资源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观念准确地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行为,设计实践应用活动、创新迁移活动,以宽广的视域去寻找各课程之间的关联,实现课程与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增加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发生,打破传统“封闭”“单一”的课程理念,走向“多元”“开放”,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个性化展现

测试中阅读文段的选择都尽可能提供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空间,提供思考的空间;表达任务更强调独特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迁移能力的表现,属于语文学科能力的最高层级。爱因斯坦曾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和批判精神的教师才会引领学生关注和重视批判性思维、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自身而言,“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之路,离不开思考的过程,摈弃拿来主义,去伪存真,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发扬个性,率先提高批判意识及创新能力。就教学来说,课堂上,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激疑的教师,去搅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那一池春水,因为学贵在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问,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我们要利用契机促使他们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开展积极的思维运动,发现问题,及时表达,慢慢形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审慎言说的能力。

语文学科能力表现测评带来的应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有句话说得好:“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我们势必要顺应时代发展,善于改变自己,在阅读中滋养,在滋养中实践,在实践中蜕变。

  • 阅读(7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