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素材空间 助推习作出“圈”
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夏琼
【摘要】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老师精心的指导。要让孩子打破思维桎梏,从广阔繁杂的、精彩纷呈的生活中写出有血有肉、真情灵动的文章来,就要多维度激活孩子素材储备,延展素材空间:以文本为支点,延展“生活圈”;以校园为热点,激活“朋友圈”;以社会为焦点,凝聚“能量圈”。
【关键词】习作 素材 言语表达
一提及作文课,课堂中便会如约“听取‘哇’声一片”。随后,无力耷拉的脑袋,皱在一处的五官,寂静沉默的课堂,都化为学生无声却有力地控诉:作文,难!难!难!作为教师,不禁掩面而叹:作文,真的这么难吗?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是,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生活:课间游戏、游山玩水、网上冲浪……然而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而不记、言而不思,将“母(父)爱”组成了三件套:生病陪床、雨天送伞、试后安慰,将“童年趣事”形成了三法宝:学骑自行车、学番茄炒鸡蛋、学包馄饨……拿着套路,啃着老本,毫无生气。
要让孩子从广阔繁杂的、精彩纷呈的生活中写出有血有肉、真情灵动的文章来,笔者认为,就要让孩子打破思维桎梏,充分挖掘素材资源,来点燃孩子的习作热情,激发孩子的习作激情,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让孩子的习作精彩出“圈”。
一、以文本为支点,延展“生活圈”
现在的语文课堂都提倡“读写融合”。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经典好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积累精美的词汇句段,教学时,还可以通过对比、勾连文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悟他人之思,观自我之情,情以辞发。
如在教学五下第六单元《父爱之舟》时,我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场景,聚焦父爱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父爱的平凡和伟大。在学生沉浸在文中隐含的父爱中深受感动时,我随即问道:“生活中,你的父爱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也来找一找生活中隐含的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与大家分享一下。”在片刻的沉默后,教室里零星有举起的小手:“不怕大家笑话,我虽然是个男孩,可特别的胆小。我想起刚和爸爸妈妈分房睡时,爸爸自告奋勇帮助我。他依偎在我的小床上陪我,结果因为上班太累了,自己先睡着了,他蜷缩在小床上的庞大身躯,有点‘顶天立地’的味道,甚至还打起了呼噜,此起彼伏。尽管那天我很晚才入睡,可我的心里都被满满的爱装满了。我觉得父爱就是爸爸蜷缩的身躯和响亮的呼噜声。”一石激起千层浪,“父爱”的话题在课堂里延续着:“我的爸爸很古板,随着我的长大,似乎越来越不善言辞,他来接我放学也刻意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不变的是他总是走在我的左边,每每有车来时,他的双手总是微微向外张开,仿佛这样就能替我阻挡一切危险。在我看来,父爱就是他在左,我在右。”……因着吴冠中的《父爱之舟》,我们用文字细数那些生活的点滴,不再枯燥,不再冰冷,升腾着的是融融的暖意。
阅读调动写作,写作源于阅读。教师要智慧发掘文本,将文本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延展文本中的“人间烟火气”,触发学生的情感节点,在交流分享中重现精彩生活瞬间。
二、以校园为热点,激活“朋友圈”
留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发现学生群中总有一些属于他们的“热点话题”:或是流行的一种游戏,或是一种时髦玩具,或是一句流行语……这些事、这些物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为之着迷、为之“痴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走到孩子中间,留心捕捉这些“校园小热点”,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讨论、表达、写作。
临近毕业那一阵,班级里渐渐躁动了起来,原来是“六一”将至,孩子们正巴望着这小学里的最后一次儿童节。我把他们组织起来,询问他们:“你们想怎样过好最后一个儿童节?”同学们从犹豫不决到滔滔不绝,把憋了几天的劲儿一股脑儿泄了出来。我一拍板儿,不仅让他们自己策划,自己参加,在最后一次儿童节上“翻身做主”,还为每位孩子送上一个精美的小蛋糕。在随后的周记上,孩子们不约而同写了这次最后的儿童节。有的说:“毕业复习几乎占据了所有时间,我们不易,老师们,何尝又不是呢?算了,就让这没过成的儿童节成为我小学生活里的一点小缺憾吧!可夏老师的一番询问,让原本已无望的我们,又重新看到天使展开柔美的羽翼,向我们飞来,诉说这惊喜……”有的说:“夏老师买的小蛋糕铺满了讲台,在我看来,那是多得要溢出来的幸福啊。……大家吃着蛋糕,聊着往事,忘却了复习的忙碌,忘却了往日的‘恩仇’,只想把这最后的儿童节记住,只想把这香甜的记忆定格……”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峰终定律”,指的是人们对一件事好坏的评价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峰值(最坏或最好)时刻产生的感受,另一方面是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毕业季“儿童节”实践活动中仪式感的营造,制造了写作活动的峰值体验,让学生留下记忆中的最高点,从而让写作体验更强烈。
“校园小热点”与孩子们息息相关,里面刻录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浸润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孩子们定能打开自己的“话匣子”娓娓而谈、精彩纷呈。
三、以社会为焦点,凝聚“能量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的这句名句除了告诉孩子要走出校门放眼社会,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社会焦点”亦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的鲜活的、及时的习作素材。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出现,似乎为中国按下了“暂停键”。它单一了本该热闹非凡的“中国年”,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在回校复课后,我和孩子们谈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他们用言语描绘着他们看到的世界。“这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我在家里通过网络学习,一开始感觉挺新鲜,感慨着‘科技改变生活’。可慢慢地,我发现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想回到学校上学。我想念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我想念可亲可爱的老师们,我想念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在这场战“疫’中,一个个‘逆行者’坚守岗位,他们用生命守护人民,成为这个春节最靓丽的风景线。在医院,医护工作者每天穿着闷气的防护服工作10余个小时,他们用生命与病魔博弈,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不放弃,便能战胜疫魔!在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交警忙碌的身影,他们也在用生命捍卫人民的安全。尽管寒风凛冽,但他们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社区里,工作人员和爱心人士也纷纷献出一已之力,为抗击疫情勇担社会责任,他们亦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这样直击人心的温暖的童言童语,何尝不令人欣慰呢?
“社会焦点”有些离孩子们很近,有一些有一定的距离,但作为老师,我们要引领孩子们去刻意地关注这些焦点,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多渠道带给孩子视听觉的刺激,常看常听常思考,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做生活的有心人,传递正能量。
作文不该是被念“紧箍咒”,而是疏松板结的知识,唤醒沉睡的生活,激活休眠的思维,释放简单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触发点,捕捉孩子校园中的热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为学生不断延展素材空间。同时,因为热衷,因为留心,因为喜爱,也使孩子们乐此不疲,表达也会情真意切,酣畅淋漓,习作也会随之精彩出“圈”,焕发夺目光彩。
【参考文献】
[1]何捷.命题作文教学的思维唤醒 [J].小学语文通讯,2011,(03):41-43.
[2]邱光军.造境:搭建儿童言语生长的支架[J]. 江苏教育,2020,(73):29-31.
[3]曹在花.把握作文教学的在场性和切己性[J]. 江苏教育,2020,(73):72-73.
[4]卢秀娟.突出语文要素习得 建构长文短教体系[J].江苏教育,2020,(6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