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读书笔记 2022-04-11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关于“写”的启示四则

——读吴松超《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胡婷

记得是源于大夏书系的推荐,对《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颇有好感,手速极快地下了单,收货后阅读热情却在琐事和好玩的故事书的阻挡下消退。直到这个三月初,在我科研日盛的虚无中又想起它来,打开,读,在满满干货中享受作者对我的解惑与指点。

这本书对老师来说,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的“写作指南”,关于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都有非常清晰具体的阐述,困于教师写作的老师,读它必能豁然开朗。我试着对全书关于写作的建议进行总结,觉得作者给予了以下四方面的启示

一、写的形式:虚与实的有主题变奏

教师写作的形式是多样的,总的来说,是在虚与实间做有主题的书写。虚的写作,指向两路,一是基于“读”的再写性创作,如教材解读、读后记、教育评论。此时,教师的身份是研究者。二是基于“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写作,即教育文学创作。如语文老师童话创作故事、教育“美文”,理科教师创作科普文等。此时教师出现第二身份:作家。实的写作,指向的是教育生活的叙事,如教后记、观课记、“上学记”、学生故事…此时教师的身份在于教育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

作者强调,无论哪一种形式,要落笔成文时尽可能集中一个主题去写,提升思维的品质。所以,我认为这便是关于教育写作的有主题变奏。

二、写的内容:围绕教育教学生活的圆周运动

读完此书,会发现,所谓教师写作,不难,无非是我们教师每日的生活。围绕着“教育教学”,每一天、每一个契机、每一点灵光乍现都值得,都应当被写下来。

教师写作,有“源头活水”,但似乎日在其中,久而不见其面,或者是懒而不得其道。备课了,写作的内容来了,写教材解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解构教材,设计教法,一举多得。上课了,写的内容来了,录下来,教学实录也有了,课后返观自己的课堂,教后记,促进自己教学的同时写早已经解决。每天走进教室,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孩子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与你有过的交集,在你眼前、入你心中、进你脑中了吗?那些在学校的喜与忧,都可以变成一个个好故事启发自己,成长自己。一切的教师写作,不过是围绕着自己工作生涯的经常审视的笔录。

三、写的技巧:“坚持,写”的不二法门

写有方法和技巧吗,有的,作者很热心地给每一类形式的写,都做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但要说一切技巧的技巧,那一定“坚持,写”三个字。

当你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满满是写的冲动时,你会一时忘记作者煞费苦心的各种技巧,只留下“坚持,写”三个字。我想,当我开始走上具体形式的写的路时,才会重新再去翻阅各自的细节技巧。我也相信,当我真正愿意写真正习惯写的时候,一定也只剩下“坚持,写”的三字箴言。

四、写的动力:心有热爱,看见“自己”

读的时候,总是为作者的贴心建议而暗自叹服:写得真好,太实用了,如果要点看到这本书践行起来,一定在写上不至于走那么多的歪路!良心品质好书!与此同时,也总是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感动于作者偶尔在叙述结尾提及的“教师的情怀”。

教师的情怀:爱学生,爱教育。我认为这并不是高大上的虚论,而恰恰应是一种常识,一种教师的必备品格,但现实是司空见惯地将其异化。一线教师往往耻谈“情怀”,觉得这是搞虚的,不务实。认为好的教师就是务实的,接地气的,教好一本书,上好课,甚而至于就是教出“好分数”嘛。对此,我还留有一丝警惕。犹记得,读到帕克帕尔默的“真正好的教学决不能降格为技术,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时,那种訇然于心灵的触动。是的,如果真正从心底认同自身,认同自己职业,真正有一份热爱在其中,教育教学的光景应当大为不同。教师写作也是如此,从热爱学生和教育出发,情动于中,将有“自然发于声,持续发于声”这是写的不竭动力啊。

68条教师写作建议,为教师打开写作迷局,以旁观者、当局者双重的视角反复出入教师写作,手有方法,心有动能。值得一读再读。


  • 阅读(4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