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2023-09-30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张宇红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3-09-3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体会,掌握七言律诗的特点。

2.品词析句,理解“逶迤”“磅礴”的含义,体会“腾细浪”“走泥丸”等短语的独特用意,学习本诗工整的对仗和极度的夸张手法。

3.想象体会,高度概括的语言艺术所带来的画面感。

4.情景诵读,紧抓“不怕”,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和掌握七言律诗的特点,学习诗中对仗、夸张的手法。

2.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典型画面,学习本诗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3.抓住诗眼,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解题朗读,走近律诗

1.齐读课题,注意连接号处要适当停顿。

2.课题与众不同,你发现了吗?

1)“七律”指七言律诗,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

“七律”的特点是八句七言,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板书: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长征”是诗的题目。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七言律诗。

1)跟读:播放录音,字正腔圆。(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更”的读音)

(2)初读:读准停顿,读好节奏。

每行诗“二、二、三”停顿,富有节奏,后三个字朗读时要适当放缓、拉长。

(3)再读:二四六八,读出韵味。

聚焦“闲、丸、寒、颜”,读音中带有“an”,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出示颔联和颈联,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又有什么发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5.交流要点:句式整齐,运用对仗,结构相同,词性相对。

6.教师小结:律诗非常讲究,不仅四联明确,而且讲究对仗,整首诗还要押韵。

(板书:对仗工整)


任务二:体悟艰难,领会写法

1.回顾全诗,请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整体印象。

   交流汇报:“难”——远征“难”(板书:难)

2.补充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于1935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要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还面临着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

3.引导思考: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和敌情,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看出?

   关注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诗句的意思。(只等闲:看做平常事)

4.过渡: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画面铺展开来,中国红军绘成了哪些“征难”图?

   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交流概括:

跨过“五岭”“乌蒙”和“岷山”

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

5.长征途中,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跨过的高山、趟过的河流等数不胜数,还有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堵截,真是“万水千山”呐!作者毛泽东为何只单独选取这几画面入诗?

(板书:万水千山)

6.交流要点:选取典型画面表现整个事件,就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板书:以点带面)


任务三:斟字酌句,想象画面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理解词意逶迤:诗中指五岭高高低低、连续不断的样子。

       磅礴:诗中指乌蒙山山势高大、雄伟的样子。

(2)聚焦短语“腾细浪”。

 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什么样的呢?(小浪花)

    ②师画“细浪”。

    ③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回答要点:比喻、夸张手法。

(3)聚焦短语“走泥丸”。

    ①怎么理解这个短语?(脚边滚动的泥丸)

    ②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的乌蒙山,可在红军的眼里,它为什么成了脚边滚动的泥丸?

(4)读好颔联。(指读、齐读)

(5)研学单上写一写颔联的意思。

(6)教师小结:在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眼中,征服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是小事一桩。把那样大的山“看”小了,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手法,表现了战士们长征途中藐视一切困难的勇气。

(板书:生动比喻  极度夸张)

(7)引读:真可谓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齐读颈联,理解诗句的含义。

2)水拍山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3)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狂妄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音频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战士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5)过渡:红军巧渡金沙江,让我们感到了“暖”。

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

6)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教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着。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交流要点: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

7)研学单上写一写颈联的意思。

8)引读:这一暖一寒惊险的过程,不正体现了——(示,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吗?


任务四:前后对比,品悟诗情

1.过渡:是啊,红军翻过五岭、跨过乌蒙,充满了征服大自然的勇气;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体现了他们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白雪茫茫的岷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2.出示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补充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即将胜利的无限憧憬,内心无比激动的心情!

4.此时,所有的情感凝聚成一个——“喜”字。(板书:喜)

5.过渡:是的,长征困“难”重重,红军战士走过“万水千山”,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迎来胜利,“喜”笑颜开,正是因为(出示首联,教师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不怕)

6.聚焦“不怕”,连续追问。

(1)绵延的五岭,陡峭的乌蒙,红军怕不怕?——不怕

(2)险峻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怕不怕?——不怕

(3)万水千山,千难万险,红军怕不怕?——不怕

7.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要点:无所畏惧、积极乐观… …)

8.教师小结: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510月,毛主席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

9.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诗!

10.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任务五:拓展阅读,方法迁移

1.过渡:《七律·长征》,短短的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研学单出示《菩萨蛮·大柏地》,读一读写作背景,写一写阅读感受。

3.作业布置:课后去搜集和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一步感受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情怀和诗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首联                                             对仗工整


颔联                                                 以点带面

                       不怕(万水千山)    生动比喻   

颈联                                                 极度夸张

尾联                                  





  •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