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2.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
3.学着4—6小节的写法,能够写一种自己心中的“火烧云”样子及变化。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识了火烧云,领略了霞光映照下地面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欣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任务一:观云之色
1.作者是如何将火烧云的颜色写清楚的?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读一读。(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2.这么多颜色,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对比读一读,1、2两组读原文,3、4两组读改编的文段。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这样写显得杂乱无序,分类写更清楚)
3.这三类颜色词分别有什么规律,说说看。(①ABB式;②事物+颜色;③半A半B混合式)这样的颜色词,你还能说几个吗?(个别说,师相机出示,齐读积累。)
4.当我们要罗列许多同类事物的时候,也可以用上“有的……有的……”句式,在这段话中,能否把“一会儿……一会儿……”换成“有的……有的……”?(不行,作者连用了四个“一会儿”,就是为了突出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快)
小结:原来,火烧云的颜色不仅多,而且变化快。读一读这段话,读好这些关键词,突出变化之快。
5.这样子还会读吗?(挖空背)挑战背一背这段话吧。(个别背,齐背)
任务二:察云之形
1.快看,火烧云形状发生变化了。(播放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视频)短短的时间内,火烧云就有这么多形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多、变化之快。
2.这短暂的美被萧红捕捉到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四大组合作朗读下面三段话,第一组读红色字,第二组读蓝色字,第三组读绿色字,第四组读紫色的字。读着读着,你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了吗?(作者写三种动物时都是先写了它的出现,又细致写了出现时动物的样子,接着写形状发生变化,最后写消失不见。)
3.在写三种动物的样子时,作者是怎么写的?读一读这三个文段,说说你的发现。(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
4.每种动物在作家笔下又有怎样的状态和变化呢?圈出动词,细细体会。(前两种动物是动态描写,第三种是静态描写,写了状态和神态)在描写消失的过程时,同样是写消失的迅速,也有不一样的表达。这正是作家的语言魅力所在。
5.现在让我们再从朗读中感受作家语言的魅力。(齐读4-6自然段)现在一起借助板书,尝试背诵3-6自然段,在背诵中再次感受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绚丽多姿。
6.课文学到了这里,大家心里都有了对火烧云的想象,那你心中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赶紧拿起笔,根据写作提示,记录下这美丽奇特的火烧云吧。(作业本/特色作业最后一题。根据课堂时间,可作为课后任务。)
任务三:我爱阅读
1.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寻找。那就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手中的笔记录美。
2.最后,我们走近作家,简单了解一下。萧红被鲁迅评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叙述了她对童年与家乡的回忆。课后大家可以再去阅读整本书,体会作家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