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学案 2025-09-0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三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庖丁解牛学案

《解牛攻略》的诞生

——《庖丁解牛》

【资料助读】

一、作者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二、了解《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三、相关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

周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

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与使用,取代了石器而与青铜器同时并进使用,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而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四、文化常识

①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师襄:名叫襄的乐师。师旷:名叫旷的乐师。弈秋:名叫秋的围棋高手。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②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些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五、解题

庖丁解牛:                                                                                 

【课前自学】

一、明确字音

踦(       騞(       砉(        謋(       卻(         軱(         硎(     窾(       怵(       间(        向(     

二、解释字词

①庖丁为(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向(        )然,奏(   )刀騞然,莫不中(       )音。合(      )于《桑林》之舞,乃(   )中(      )《经首》之会(      )。

②文惠君曰:“嘻,   )哉!技        )至此乎?

③庖丁     )刀对曰:“臣之所好者            )也,    )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      )牛也。方今之时,臣      )神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         )行。依乎天理           ),  )大             ),      )大窾,     )其       )然,技经肯綮之未     ),而况大軱乎!良庖岁      )刀,割也;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        )。彼节者有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           )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    )。謋然已解,如土        )地。提刀而立,为之四      ),为之踌躇满志              ),      )刀而藏之。

【课中研讨】

情境设计:江湖中的大侠,人人都有武林秘籍,庖丁作为顶级名厨,也应该有一本无尚秘籍。高一的少侠们,我们广发英雄帖,诚邀大家帮助庖丁修订一本《解牛攻略》。

任务一:精选秘籍插图。

v 第一段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庖丁解牛的场景?(提示:多感官)

                                                                                            

                                                                                            

v 庖丁解牛的场景有什么特点?不同寻常在哪里?

                                                                                               

任务二:梳理进阶之路。

v 神厨庖丁是如何一步步养成的?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才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

梳理庖丁的进阶之路

初始之时:(  )庖

目见全牛

折(骨)

三年之后:(  )庖

 

 

方今之时:(神)庖

 

 

 

任务三:深研解牛心法。

庖丁在用“道”解牛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素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庖丁的“解牛心法”。

原文出处

心法解读

 

 

 

 

 

 

 

 

 

 

 

 

 

 

特别推介官——文惠王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解牛

 

 

 

 

 

 

 

解牛之道

 

 

任务四:谈谈我的“解牛三境”

少侠,我看你骨骼清奇,这本秘籍,我看与你有缘,希望通过你的理解,重新赋予它当代价值。

请结合个人体验、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谈谈自己对学习、生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看法,选三个关键词定义你领悟到的三重境界和你在其中运用的“道”。

示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象、肤浅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里、深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彻悟、超然

我的“解牛三境”:

                                                                                            

                                                                                            

                                                                                            

 

【课后作业】

儒家讲究有为,道家讲究无为;你如何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人又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在今天,你的探索是什么?

  •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