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回应型作文写作指导 2025-09-0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二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捋清文脉  增强思辨

——问题回应型作文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1.了解问题回应型作文的命题特点及常见的回应角度,掌握常见的行文思路;

2.运用本课所学正确辨析问题回应型作文题,拟定逻辑清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知识铺垫】: 问题回应型作文

    解决问题型作文:也可以说成问题回应型材料作文的题目以是非问句的形式呈现。

   回答“是”或“否”都可以,但要思考成立的前提是什么,这就必须明确关键词的内涵及其关系,在质疑论辩中做出理性判断,体现思辨性。

 

【课前学习任务】

1.看以下问题回应型作文题,尝试总结其命题特点。

2024年上海春招】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24年新课标I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2025年广东二调】老子说:“自见者不明。” 意思是自我表现、自我显露是不明智的。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自见者” 是否亦是 “不明”?

2025年深圳一模】“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命题特点:

                                                                                          

                                                                                          

材料精简,判断是否,设置情境,

立意开放,思辨性强,针对现实

 

2.从讲义上的年级优秀作文中任选两篇,划出它们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梳理其行文思路,思考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回应问题、设置分论点。

 

【学习探究

有人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有人用网络认识大千世界……当认知世界的途径从苏轼的孤舟变成无处不在的WIFI,我们离真知更近还是更远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一. 划分层次,精审材料,在上方题目相应词句留痕迹。

四审法

分析

一审 核心概念

 

 

 逻辑关系

 

三审 材料情境

 

 

四审 问题倾向

 

 

 

二.结合优秀作文,尝试梳理问题回应型作文的行文思路

1.仿照开头一,运用“四审法”探究问题回应型作文的开头写法。

开头一:

真知需自己探索

(题目凸显核心概念)

时间的长河不停流转,世界的变化永不停歇。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科技越来越发达,AI 越来越广泛。(材料情境)但真知仍是自己探索出的。(问题倾向)   

当认知世界的途径从苏轼的孤舟变成无处不在的 WiFi我们离真知更近还是更远?我的答案是更近。 (问题倾向)

 

开头二:

以实践丰富真知,以网络促进真知传播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发展,我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但网络是否会取代实践,使我们离真知更近?余认为,真知需要实践的完善,而网络亦可将真知不断推广。

 

开头三:

正确运用途径,摘得真果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便能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途径从苏轼的孤舟,变成无处不在的网络。有人发问:我们离真知更近还是更远了?我认为离真知的近与远与途径无关,而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运用途径的梯子,摘得真的果实。

 

小结:                                                                                     

升格开头一:                                                                                     

                                                                                     

 

小结:1题目和开头中要尽可能出现关键概念、材料情境、逻辑关系、回应问题2回应问题后还是要明确中心观点

 

2.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

以合理的途径获得真知

高二9班  蒋可欣

建议段落字数

准确回应问题,明确中心观点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千百年前对人们的告诫,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由用脚变为了用网来认识世界。有人认为要亲身实践才能得到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人认为依靠网络便够了。

吾以为,合理运用实践与网络方能真正的获得真知。

 

1-2段,100字左右

回应补充情境,辨析反方立场

合理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有效方法。因为不知石钟山名由来的原因到底为何,苏轼选择了亲自前往实地进行考察,最后得到了“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为得名原因的结论;李子柒因为不当的措施与实践去尝试砍木但差点毁容说明了不是所有的实践都可以取得成功。

因此,只有当所进行的实践是合理的,才能够有效的认识世界,才能够离真知更近。

1段,250字以内

明确己方观点,重在陈述理由

辩证的看待网络,才能有效获得真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网络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网络涵盖了各种领域的知识,你可以关注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可以上网提问寻求其他人的解答和建议,搜索引擎可以让你迅速找到所需的资源。

然而,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害。为了流量而编造“巴黎准迎事件”的猫一杯,让许多人以为真的有“亲测与作业事件”的出现,但随着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威胁社会安全的倾向时,一条公安通告将事件打假,猫一杯也因此被人人唾弃和嘲笑。然而网络并非没有净土,在哈尔滨雕刻出冰龙的九月在被人们质疑时并未选择暴起,而是通过一系列方法证明了该事件的真实性,让人们知道了她的能力,并且他的其他视频中也带给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网络无法认识世界,而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才能离真知更近。

2段,每段250字以内

提出解决方案,总结价值提升

将实践与网络结合,可以更好地获得真知。有人依靠网络上的片段去认识了某些事物,但却不够透彻,江寻千发现只靠网络无法真正地认识某样东西时,她选择了将实践与网络相结合,从网络上寻找到相关信息,再通过亲身实践然后真正的认识与理解了这一事物。

因此,实践与网络的有效结合是认识世界的最优选择,也是探寻世界真相的最优途径。

网络和实践都是认识世界、探寻真知的途径,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只要通过合理地使用就可以离真知更近!

 

2-3段,100-350字

小结行文思路:                                                                             

 

*【写作要点】*

      1.必须回答“是”或“否”,即正面回应材料所提的相关问题问题;

     2.思考成立的前提是什么,这就必须明确关键词的内涵及其关系,在质疑论辩中做出理性判断,体现思辨性;

     3.主体部分必须围绕相关问题答案展开论述,即着重于分析问题,写好“为什么?”。

 

拓展训练

1、运用本课所学,修改期中作文。

2、运用本课所学,审读下面的作文题,拟定逻辑清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025年广东二调】老子说:“自见者不明。” 意思是自我表现、自我显露是不明智的。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自见者” 是否亦是 “不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开头段: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期中作文讲评

【作文题】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有人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有人用网络认识大千世界……当认知世界的途径从苏轼的孤舟变成无处不在的WIFI,我们离真知更近还是更远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 材料解析

该作文题材料有两句话,简短而内涵丰富。

第一句首先总述了一个事实,即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然后举了“有人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及“有人用网络认识大千世界”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深入分析,这两种方式分别代表用“直接经验”(苏轼)与“间接经验”(网络)而获取认知的方式。这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具有普遍性。

第二句指出认知世界的途径在不断变化,如果依赖于传闻或浅薄的见解,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深刻而真实的认识。向学生提出疑问:我们离真知更近还是更远了?

二、 引导语理解

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对写作具有明确指引。学生可以思考:(1)用直接经验,身体力行,目见耳闻得到的认知有两面性,一面是真实性,一面是局限性。局限性源于个人的思维方式、人生经历、知识积累、视野格局、情感因素等方面;(2)用间接经验,如现代人利用网络等媒介获得的认知也有两面性,一面是真实性,一面是局限性。网络信息真假混杂,既有系统的真知灼见,也有虚假的,碎片化的认知。

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今媒介丰富,信息庞杂的社会中如何筛选信息、接近真知。结合以上分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其真实性及局限性,那么考生可以立意为:既不盲目相信直接经验,也不绝对否定网络等媒介,在亲身实践与借助媒介中完善对世界的认知,一步一步走向真知。

三、评分细则:

1、能明确回答“我们离真知更近还是更远了?”这一问题,立场明确。对材料中的“亲身实践与借助媒介”两种“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及局限性能有一定思考,基本符合题意。能围绕材料所涉及的关键词“认知方式”、“真知”等来展开议论,对“这些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理解不够全面,或立意有些游离,论述不够集中。 可以到45分,但不超过48分。

如只结合“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这部分谈“利用网络对获取认知的利与弊”;又如只谈“亲身实践,实地考察获取认知的方式”;又如认为“用网络获取的认知不是真知,实践才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标准”等。

2、“这些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理解相对全面,立意准确,论述集中,论证充实往48分以上打。

3、没有回答问题,只写“认知途径”,40分左右。

  •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