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读《从文本细读到教学解读》有感
朱自清在《<文心>序》中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想必是浮光掠影。”我认为,朱先生的这一论断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文本细读”与“教学解读”之间的本质区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够得体、到位、精准地解读文本是必备的基本功。要打造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离不开“文本细读”,即回归文本,深入文本。然而,目前我们所推行的“文本细读”教学却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何?教师在备课时反复咀嚼文本,耗时耗力,力求将课文讲通讲透,但课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追问教师究竟教了什么,往往语焉不详,胡子眉毛一把抓;问学生学了什么,也是一片茫然。显然,这种“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未能从中真正受益。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正如朱自清所言,这样的教学过于注重思想的传递,甚至可以说是教师仅仅将自己的体验和领悟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训练和方法。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在讲解小说或散文等体裁的文章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圈画细节,敲打词语,甚至在课堂上直接展示自己的批注解读,看似精细全面,实则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进而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教授的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与文本交流和对话的技能和策略。
与此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正如张心科老师所说,“语文味”并不等同于教“言语形式”,更不等于用“敲打词语”的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从“文本细读”走向“教学解读”。
何为“教学解读”?它是在教师、学生、课文、编者、课标、教学情境等多重因素互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课文解读为目的的活动。教学解读需立足于教学对象的特点,教授课文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而非完全依据自身的接受水平来解读,从而避免消解学生的“身份立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性的解读方法,如知人论世、沿波溯源等,还需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语体文本的独特读法。例如,在教授诗歌时,不再停留于单纯的切块串讲和讨论,而是可以采用“疏解地读—逻辑地读—审美地读”的三步阅读模型,让学生通过阅读促进感悟,获得对诗歌内容、形式、意蕴等方面的整体感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解读,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执教者,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解读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